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牡丹江
搜 索
勃勃綠意 是蔬菜村的『致富系』
2017-09-06 09:50:33 來源:大鵬新聞網-牡丹江晨報  作者:陳金 王曉丹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大棚裡綠意盎然。

  東北網9月6日訊 作為城市的上班族,長期對著電腦和手機的人們總習慣將桌面背景或者手機屏保換成綠色。然而,當記者身處牡丹江海林市海林鎮蔬菜村時,纔真正感受到了綠色的『全系』,藤蔓上的西紅柿、西瓜、黃瓜,貼地皮的苦苣、生菜、香菜……綠得層次分明,又綠得生機盎然,這些在上班族眼中看來的『治愈系』顏色,對村裡人來說卻是實實在在的『致富系』。

  出了海林市區,直奔海浪河方向,車行駛上河堤,相隔幾百米就有一塊『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的牌子,全省村級最大無公害蔬菜生產和出口外銷基地之一的蔬菜村一點點兒近了,也讓記者對那裡的環境充滿了期待……

  有補助有效益

  沒啥不敢乾的

  剛來到村口,就被高十多米的巨型白菜雕塑震撼到了,它既代表了村名,也標注了村裡的特色,有著『百菜之王』稱謂的白菜更被人們賦予了『百財』的美好寓意。接下來迎接你的,便是一排排的大棚和溫室,透過掀開一半的塑料膜,裡面半紅半青的成串西紅柿格外誘人!

  『你們過來啦!我這上午剛摘完柿子拉走……』剛從棚裡回來的於艷一張口就風風火火,透著能乾的勁兒!眼下,正是秋茬西紅柿開始成熟的時候,於艷每天上午都忙著摘柿子發走。

  此前,於艷家也是種大田,2012年開始,蔬菜村充分利用海林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海浪河流域蔬菜產業帶』的優惠政策和村出臺扶持棚室建設補貼政策,利用海浪河流域區屬黃沙土壤、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地溫高等我省特有地緣優勢,投資2000萬元在基地核心區建設500棟『海浪河』標准化棚室示范區,從那之後,於艷家也搞起了棚室蔬菜。『我家現在有三個溫室和兩個大棚,一年出兩茬菜,春茬主要是西紅柿、水蘿卜、黃瓜、彩椒,秋茬多是西紅柿和黃瓜,今年我還種了西瓜!』說著,於艷將記者領進了西瓜大棚,每個菠蘿蜜西瓜上都用網兜套著,『我這瓜和你現在在市面上吃到的菠蘿蜜西瓜不是一個味兒,今年也是第一年種西瓜,一整就整了一個棚!』為此,村裡人都說她『挺敢乾』,於艷底氣十足地說:『有啥不敢乾的呢,有技術、有銷路,我不怕!』

  比起之前種大田,這些年,於艷算是嘗到了棚室蔬菜的甜頭。為引導菜農擴大棚室蔬菜規模,村裡對建蔬菜棚室的農戶給予優先貸款的保障;村集體出資解決蔬菜小區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並對在示范區內建棚室的農戶每個標准棚室給予五千到一萬元不等的補貼。『只要行市好,肯定比種大田收入高!』從『靠天吃飯』到『靠行市吃飯』,農民越來越能依靠信息和科技掌握自己的腰包了。

  有良田有技術

  解除後顧之懮

  蔬菜村位於城市南郊,是海寧、海長公路的必經之地,沿海浪河畔有5100畝適宜種菜的良田,針對這些優勢,村裡確定了打造對俄無公害蔬菜出口基地的發展定位。為此,村裡聘請蔬菜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對全村耕地進行重新勘查,測量土地成分,制定了蔬菜產業發展近期和遠期規劃,並確定了以海浪河流域為主的無公害棚室蔬菜區。目前,棚室面積達到260.6萬平方米(3900畝),大棚溫室達到4100多棟,其中溫室978棟、大棚3137棟。

  要向土地要效益,除了肯吃苦,更有靠科技,弄清『種什麼』和『怎麼種』的問題纔能實現收益。蔬菜村種植蔬菜由來已久,但菜農收入不均,其根本原因就是菜農對科學計劃掌握的不均衡。針對這一問題,村裡投資100萬元建立了『農民科技書屋』,藏書達3萬多冊,配有40多臺電腦全國聯網的信息中心,6000多卷、冊的科技檔案室。同時,每年聘請以色列、荷蘭、瑞士等外國農業專家和國內知名農業專家教授到村講課培訓,並由村集體出資,選派種菜示范戶到山東壽光、河北、遼寧及俄羅斯等地考察學習,並與以色列海澤拉公司和荷蘭瑞克斯旺公司簽約,引進、試種了以色列1420、荷蘭改良百利、國產寶紅等西紅柿優良品種,且取得成功。有了技術保障,即使你在初春時節來到蔬菜村,也能在大棚裡看到暖暖的綠意,菜農在冰天雪地的二月就開始扣棚暖地,三月中旬移植秧苗,使冷棚二茬生產提前,不僅保證市場蔬菜供應,更實實在在為菜農增收。

  有渠道有謀劃

  肯乾就能增收

  『你嘗嘗我們這柿子!』蔬菜村副書記康偉遞給記者一個剛摘下來的西紅柿,咬上一口,肉厚還起沙,口感和味道絕佳,『能遠銷到廣州、杭州、寧波、南京,甚至出口日本和俄羅斯,我們靠的就是貨真價實,保證無公害。』康偉細數起蔬菜產業園建立這5年來村裡發生的變化,十分感慨。

  作為老牌的蔬菜生產基地,由蔬菜村集體投資興建的海林市蔬菜交易市場,年成交果菜10億斤以上,輻射周邊市縣及南方省市,是東北地區果菜集散中心,它的建成保證了蔬菜產品銷售渠道的暢通。

  由蔬菜村黨員農民自發組成的蔬菜專業合作組織采購、供應社員所需的農業生產資料;組織收購、銷售社員及同類生產經營者的產品;開展社員所需的農產品的加工、運輸、儲藏等服務;引進新技術、新品種,開展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培訓、技術交流和信息諮詢服務……大大提高了蔬菜的質量和產量,出口價格比非社員當地銷售每公斤高1元多,社員每畝多收入3000元以上,真正得到了實惠。

  鑽進棚裡看一看,摘個柿子嘗一嘗,離開蔬菜村時,記者已經對她有了不一樣的認識,這個大棚比民房多、菜地比大田多、年產各類鮮菜1.4億斤的蔬菜村,前景無限美好!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