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9月10日訊 我國歷史悠久,各地博物館、紀念館中的珍貴藏品數不勝數。那麼,作為中國共產黨在大城市建立的第一個規模較大的永久性紀念館——東北烈士紀念館有哪些『鎮館之寶』你了解嗎?8日,生活報記者獲悉,東北烈士紀念館將首次出版《東北烈士紀念館文物的述說》一書,集中介紹館藏的105件『鎮館之寶』背後的故事,引領讀者走進文物產生的那個年代,一起重溫、感受革命前輩堅定的信念和火熱的激情。
館藏萬餘件革命文物遴選出105件『鎮館之寶』
東北地區革命先驅馬駿在獄中使用的褥子、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信、楊靖宇將軍使用過的名章、董存瑞榮獲的『毛澤東獎章』 ……也許你不止一次去過東北烈士紀念館,但這些珍貴的革命文物你都見過原件嗎?你了解每件文物背後的故事嗎?
『東北烈士紀念館館藏革命文物一萬餘件,幾乎每件文物背後都有一段曲折的經歷和不朽的傳奇,絕不是大家參觀時看到的一件衣物、一把手槍、一張信紙那麼簡單。』東北烈士紀念館館長劉春傑介紹,東北烈士紀念館是1948年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個革命紀念館,擁有一批獨具個性和特色的館藏資源,藏品范圍包括東北近現代文物,其中以東北抗日時期、東北解放戰爭時期文物、史料為主。包括反映江橋抗戰的珍貴文物;蘇聯紅軍出兵東北及反映二戰最後一役的文物和珍貴影像資料;反映東北抗聯斗爭生活的實物資料;侵華日軍的罪證實物等。市民和讀者見得最多的、最具代表性的有楊靖宇穿過的大衫、趙尚志用過的手槍、趙一曼寫給寧兒的信、李兆麟犧牲時穿過的血衣等珍貴文物。
劉春傑說,在東北烈士紀念館館藏革命文物中,這些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他認為歷史不僅是記載在史冊中的一段段文字,還可以憑借實物還原當年戰爭風雲中的真實形象和場景,革命文物是中華優秀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的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而且在國內其他博物館或紀念館,都有一本甚至幾本館藏珍品的介紹,每件文物背後都有栩栩如生的故事,讓參觀者對文物有更深入的了解。所以從2016年起,東北烈士紀念館開始對大量館藏文物進行重點梳理、研究和考證,從中遴選出105件『鎮館之寶』,形成《東北烈士紀念館文物的述說》一書。
四分之一藏品鮮有人見 包括董存瑞榮獲的獎章朱瑞將軍的親筆信
在小時候的語文課本裡,我們都學過董存瑞捨身炸碉堡,楊靖宇靠腹中棉花和樹皮戰斗到生命最後一刻等故事,雖然那個年代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但在白山黑水間這些英 雄留 下了 革命 斗爭 的足 跡。據劉春傑介紹,東北烈士紀念館是我國第一個革命紀念館,館藏文物主要是在東北戰場上犧牲烈士的檔案、遺物、功勞獎狀、入黨志願書等,由於藏品較多,而且很多革命文物都是實物原件,非常珍貴,像董存瑞榮獲的『毛澤東獎章』、《大刀進行曲》作者麥新的歌曲筆記、朱瑞將軍犧牲前寫給家人的親筆信、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石井式細菌炸彈彈殼等。此次重點介紹的105件珍貴文物,有四分之一的藏品是從未對外展出和介紹過的,其中有些文物雖然有人見過,但並不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尤其此次收集、整理,對一些史料進行了重新訂正,有的還增加了一些新的發現和佐證,讓英雄們的形象更加立體和飽滿。
『這就是一本東北烈士紀念館的參觀指南,市民和游客拿著它就可以了解烈士館的精華所在。』有關文物研究人員對《東北烈士紀念館文物的述說》一書給予高度評價,他們說這是東北烈士紀念館建館近70年來首次遴選『鎮館之寶』,首次為每件文物配上故事,讓文物走出深閣活起來。他們非常認同劉春傑的觀點:只有賦予革命文物內涵和文字,它纔能鮮活起來,有長久的生命力,教育和警醒後人,否則它就是一件物品。這本書將是對東北抗聯精神最好的宣傳。現該書已全部定稿,即將出版發行。
劉春傑表示,他們將把述說革命文物背後的故事作為一項長期、系列工程進行下去,除了這105件『鎮館之寶』,他們還將陸續對館內其他藏品進行整理和故事挖掘,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將舉辦文物精品展,讓市民和讀者一睹這些文物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