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妙筆繪美景鄉村展新顏 黨的十八大以來黑龍江美麗鄉村建設巡禮
2017-09-10 10:23:41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孫佳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9月10日訊 在描繪龍江全面振興發展宏偉藍圖中,『三農』工作始終是濃墨重彩的一筆。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堅持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總內容,作為改善農村生產生活面貌的大事實事,圍繞『人居環境、鄉風民風、文化生活』三個美起來的總體部署,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乾』。如今,廣袤的黑土地上,正湧現一批規劃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環境生態優良、公共服務均等、龍江特色鮮明的美麗鄉村,猶如一幅壯美的時代畫卷正徐徐展開。

  高站位謀劃 吹響黑土地『集結號』

  圍繞美麗鄉村建設,省委省政府著眼龍江發展大局,從本省實際出發,高站位謀劃,帶領廣大乾部群眾和各級黨委政府,上下一條心,擰成一股繩,吹響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集結號』。

  美麗鄉村建設離不開精細、嚴謹的規劃。省委省政府在推進美麗鄉村規劃建設中,不斷強化頂層設計,先後出臺全省《美麗鄉村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美麗鄉村建設指南(地方標准)》和《鄉村規劃工作指導意見》等系列指導文件,指導各地開展『百村示范,千村達標』工程,引領帶動美麗鄉村建設。

  我省發揮典型帶動的『?魚效應』,打造形成了哈爾濱『六路百村』示范帶、齊齊哈爾『百村千屯』示范帶、牡丹江『三帶四區精品』示范帶、佳木斯『一心兩沿一環』示范帶、綏化『百村精品』示范帶等集中連片建設典型,全省美麗鄉村建設呈現出多點開花、星火燎原的大好勢頭。

  在哈爾濱市賓縣朝鮮族村,制作傳統打糕的畫面生動的畫在牆上;在不遠處的二龍山腳下,游人可以坐在農家樂火炕上品嘗美食。近幾年,賓縣根據各鄉鎮不同地理位置及優勢產業,打造獨具特色的經濟作物村、鄉村旅游村,使每一個鄉村都具有獨特的『賓縣味道』。賓縣也因位列全國美麗鄉村建設先進典型,受到中宣部和中央文明辦領導充分肯定,50多個省內外市縣800多人次前往參觀學習。

  大手筆治理 人居環境美起來

  近年來,按照『政府投入為引導、農民和集體投入為主體、社會力量多方支持』方式,我省大力度推進基礎設施改善、生活垃圾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紮實推進,農村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完善基礎設施。統籌使用農林、水利、道路建設等方面涉農資金,全面推進農村危房改造、農村安全飲水工程、農村道路建設等。近兩年,投入125.21億元改造農村危房25.4萬戶,改善了66.3萬人居住條件;完成農村安全飲水工程3069處,解決了231.5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91%;建設村內道路8125公裡,安裝路燈65910盞,農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問題得到解決。

  整治生活垃圾。深入開展農村環境衛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行動,以冬春、夏秋季節交替期為重點時段,以農村周邊、主乾道周邊、溝渠周邊為重點區域,集中治理垃圾亂放、柴草亂垛、禽畜亂養、污水亂潑、糞便亂堆『五亂』現象。制定出臺《黑龍江省村莊垃圾治理規劃》和《黑龍江省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方案》,引導各地建立了垃圾分級治理制度、村莊環境衛生管理制度、保潔員工作制度和門前『三包』制度等,全省近7000個行政村建立了保潔隊伍,佔行政村總數的76.8%,村屯環境衛生維護逐步實現常態化。

  保護生態環境。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完善了生態環境監管、生態保護補償、執法監督和責任追究等制度,劃定了環境生態的紅線。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推動退耕還林還草,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全面推進治水、淨氣、護田和村邊、路邊、水邊、屋邊綠化。制定出臺《黑龍江省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項目管理辦法》,投資17億元,累計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項目679個,實現污水處理量318萬噸/年,畜禽糞便處理量83萬噸/年,直接受益農村人口635萬人。全省已建成126個國家級生態鄉(鎮)、16個國家級生態村。

  多舉措推進 鄉風民風美起來

  為使鄉村由外而內地美起來,我省把美麗鄉村建設與推進農村綜合治理、創建農村精神文明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拓展豐富美麗鄉村建設的外延和內涵,增強美麗鄉村建設的持續動力。

  如今,在我省村院的圍欄、農貿市場、文化廣場、公共宣傳欄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個字隨處可見。我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根本任務,以橫幅標語、宣傳畫、文化牆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核心價值觀24字內容,讓農民群眾在耳濡目染中熟讀熟記和自覺踐行。此外,還組織『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宣講進農村系列活動,廣泛開展『德禮滿龍江』『家在龍江·踐行五好』等教育實踐活動,通過道德講堂宣講、善行義舉榜展示、傳統節日活動演出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農村致富帶頭人、道德模范、優秀基層乾部等『新鄉賢』事跡,用他們的嘉言懿行垂范農民群眾,涵育文明新風。

  全省各地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放在重要位置,廣泛開展『金色田野』、『送歡笑下基層』和『農民文化藝術節』等品牌文化活動,舉辦『鄰居節』、『滾冰節』等群眾文化活動,組織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和『百館千站送文化下基層』活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責任編輯:彭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