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9月14日訊 說起牡丹江的2016年,不少市民都會稱之為基礎設施建設騰飛之年。確實,拓寬後的牡丹江大橋、重建後的虹雲橋以及打通城市中軸線的太平路隧道相繼竣工通車,不僅使得城市的血脈更加通暢,百姓出行更加便利,城市再添新地標,更為牡丹江經濟騰飛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這背後,是數以萬計的建設者的集體智慧和辛勤汗水,是280萬雪城市民的寬容和理解,而這也正是一種精神,一種在修路建橋的過程中戰嚴寒、斗酷暑、不畏艱難險阻,夜以繼日砥礪前行的路橋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指引著這座城市的人們,在奮力走出全面振興發展新路子的熱潮中,書寫著屬於我們的『牡丹江速度』。
經歷酷暑的高溫炙烤、平穩度過密集降水期、24小時不間歇施工……2017年,建設者們再次起航,他們分散於城市的各個角落,在建設黃金期為牡丹江基礎設施建設的再次提檔昇級揮灑汗水。西十一條路、慢行系統、火車站捨、十八條街路等新建改造的路橋工程迅速啟動、實施,他們用超乎常人的努力與拼搏,創造了路橋建設的『牡丹江速度』,讓苦乾實乾、拼搏進取的團隊精神閃閃發光。
集體智慧與勤奮讓
『不可能』變成『可能』
一橋飛架兩岸,一路暢通南北,這是對拓寬後的牡丹江大橋最真實的寫照。曾幾何時,在牡丹江這樣的極寒地區進行冬季施工,很多人認為是天方夜譚。然而,牡丹江的建設者們迎難而上,團結協作,開拓創新,闖出了一條高寒城市冬季施工的新路。『魔咒』就此打破。
在攝氏零下30度的低溫下,數百名牡丹江大橋的建設者春節期間放棄與家人團聚,堅守第一線,為大橋架梁做著准備,並在大年初五成功架設了第一片梁;在古城街箱梁澆築過程中,由於梁高較低,為了安裝內模,工人們在狹小的空間中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在48小時內完成了內模制作……
『零下30攝氏度,照樣建大橋!』在牡丹江大橋建設過程中,建設者們斗酷暑戰嚴寒,書寫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建設篇章。全體工程建設者在建設過程中,克服了工期緊、保通壓力大、新舊橋相臨、施工限制條件多、管線遷移工作量大等諸多困難,通過優化設計施工方案,加大施工投入,精細化施工,科學管理,纔最終實現了一年建成的『牡丹江速度』,打造了東北高寒地區冬季持續施工范例,使該工程成為牡丹江開放發展、苦乾實乾、共謀振興的人文新地標。
可以說在『牡丹江速度』的背後,是參建人員放棄了包括春節在內的所有節假日,晝夜施工的辛苦付出。『燈光下協調、去現場督辦』是他們的工作理念;夜以繼日、加班加點、『五加二』、『白加黑』是他們的工作方式;輕傷不下火線,帶病堅持工作,自我加壓,『極限工作』是他們自覺的工作態度。這些早已成為市建設局廣大乾部職工工作的常態,他們譜寫著城市建設快、再快、更快的華美樂章。
吃苦耐勞的奉獻精神
成牡丹江路橋建設的標志
天熱的猛烈,雨下的透徹,這是不少建設者對剛剛過去夏天的概括。然而,烈日驕陽曬濕了建設者的衣衫,卻曬不化建設者不畏困難、吃苦耐勞的堅強毅志。
就是在這樣一個夏日,在西十一條路擴寬改造工程現場,近50℃的鋼筋在女鋼筋工安懷香靈巧的雙手間擺動,分分鍾就被捆在了橫豎兩根鋼筋交叉的地方,再打上一個橫平豎直的結。年過半百的她時常被家人勸阻不要再出來乾活,是時候休息享受下天倫之樂了,可她總是說:『我這人閑不住,從事這一行工作雖然辛苦,但每當看到一項工程結束後的壯闊景色時,我總會想到這裡有多少鋼筋都是我負責綁紮的,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
?、?、?……一束束電焊火花散落在工地上,電焊工陳鵬用他滿是疤痕的手拿起一個容量頗大的水杯,『咕咚咕咚』一口氣喝了大半杯。『電焊這項工作很辛苦,像夏天氣溫本來就高,再加上電焊過程中產生的火花熱量,乾著活就感覺一陣陣熱浪撲面而來,整個人都是發燙的,流汗多,喝水也多,一天下來一個人能喝掉好幾斤水。』陳鵬一邊擦汗一邊向記者展示了手腳上被火花燙出的傷疤。為了防止焊花落在身上,盡管在炎熱的夏天,陳鵬和工友們也需要身著厚重的防護服,戴上防護面罩,有些電焊師傅選擇戴個墨鏡了事,穿著單薄些,但也必須都是長衣長褲。
除了酷熱,建設者們還要經受暴雨的洗禮。2017年7月18日夜間,牡丹江市遭遇了暴雨襲擊,氣象部門連夜連續發布預警應對暴雨天氣。西十一條路改造工程的建設者們迎來了開工以來最大的考驗。
『當天的雨下的特別大,所有人已經提前做好了防范措施,但讓我們最擔心的情況發生了——基坑進水了!』工程施工方中交一航局牡丹江項目部副總工程師高書山介紹,由於當天夜裡降水強度大,持續時間長,黃華路一米直徑的污水管線還出現破損,致使所有黃華路上游的雨水都積到了基坑裡,眼看就要平槽了,這可急壞了所有的工程建設者。因為大家都知道——濱綏鐵路和圖佳鐵路的頂進坑已經挖完了,如果雨水流進去,後果不堪設想!
高書山立即將情況反映給了市城鄉建設局,得到了局領導的高度重視。市城鄉建設局隨即向市領導請示。在統一地安排部署下,市城鄉建設局立即同諸多建設者一道組織應急搶險隊伍。為防止積水留到頂進坑內,從而威脅到鐵路線的安全,市城鄉建設局溝通全市多個部門,調動了十多臺水泵和塔吊,開始連夜抽水。大家的付出沒有白費,經過兩天兩夜的不停抽水,他們成功的確保了鐵路線的安全,抽乾了基坑內的積水。
連續的搶修讓他們很是疲憊,但每個人的嘴角都不自覺的微微上揚,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來不及休息,大家又立馬開展災後自建工作。『面對極端天氣,光靠我們建設者自己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多虧了牡丹江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多虧了市城鄉建設局的領導為我們借來了各種搶險設備,纔使得我們能以最快速度恢復生產。』
所謂的奇跡其實都是這樣創造的:每一個建設現場,沒有喘息,工作節點一個跟著一個。倒排工期,佔滿時間,佔滿空間。留給一線工人的是下了工地倒頭就睡,留給工程指揮者的是半夜迎著月亮回家,清晨伴著朝陽上路。正是因為有無數個像安懷香和陳鵬這樣吃苦耐勞、不畏困難的建設者,西十一條路拓寬改造工程的進度纔能不斷推進,完成一個又一個關鍵的節點,實現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暢通即活力、活力即發展。現如今,從城市上空向下俯矙,嶄新的面貌、完善的設施,城市要道一路通暢,數座大橋飛架南北,許多即將竣工的項目也都在積蓄力量,為成為促進地域經濟騰飛、惠及民生,城市對外展現城市面貌的新地標性建築的那一刻做著最後的准備。一幅逶迤磅礡的壯麗畫卷在牡丹江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中緩緩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