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2017北京-莫斯科絲路經貿人文交流對話』在莫斯科舉行
2017-09-20 16:36:39 來源:環球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環球網綜合報道】9月18日,由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指導,環球網與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聯合舉辦的『2017北京-莫斯科絲路經貿人文交流對話』在莫斯科舉行。來自兩國政府、企業、媒體和文化交流領域的近40名嘉賓應邀在論壇上發言,共同探討中俄兩國在新的歷史階段下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推進中俄人文經貿領域的廣泛交流與合作。會議吸引了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俄新社、塔斯社在內的近30家中俄主流媒體赴會報道。

  在開幕式上,中國駐俄羅斯大使李輝發表講話表示,今年中俄雙邊貿易額明顯回昇,前7個月達到466.26億美元,同比增長24.96%。在能源領域,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進展順利,中俄合作的阿穆爾天然氣加工廠項目開工,雙方共同參與的亞馬爾液化氣項目一期工程有望於今年完工。而連接中國東北地區和俄遠東地區的跨境鐵路橋建設、『濱海1號』、『濱海2號』大型交通走廊建設也在穩步推進。此外,中俄遠程寬體客機合資公司已正式注冊成立,中俄聯合研制重型直昇機項目也有望於今年正式啟動。

  俄羅斯中國友好協會主席、俄羅斯聯邦委員會議員德米特裡?梅津采夫在致辭中表示,隨著中俄關系的發展,兩國的合作也正在從國家層面細化到地區合作層面,『現在俄中友好協會已經有十九個分會了,專門用來對接俄羅斯的州和中國各個省份的合作。比如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和中國東三省的合作,再比如華中地區和俄羅斯中部的合作等,這種新型合作關系未來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

  『地球人都知道,中俄兩國關系很好,但我們感覺在經貿和人文交流領域,我們感覺還有增進彼此了解、相互合作、互利互惠的空間。』環球網總經理單成彪在演講中表示,身處這個『一帶一路』的變革大時代,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的對接、合奏,必將對兩國以及歐亞大陸乃至全球的經貿人文合作與交流,帶來深遠影響。為促進『一帶』『一盟』對接,兩國的媒體更應該加快謀篇布局,多搭建合作交流的平臺,講好一帶一路故事,為加深中俄彼此的了解添磚加瓦,多做實事。

  『我們每次和西方媒體交流,基本都是互相指責,但每次我們和中國媒體交流,我們都是互相合作』,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第一副總編輯謝爾蓋·科切特科夫在論壇上這樣形容中俄之間的媒體與人文交流。他表示,我們和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合作良好,近兩年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和人民日報、新華社等許多中國媒體達成了合作協議,『這樣的合作能夠能讓兩國了解彼此的政策,在更多的全球問題上擁有共同立場。』

  在開幕式結束後,會議進入主論壇環節。中國社交電商拼多多高級副總裁許丹丹在論壇上表示,社交電商作為新一代電商平臺,具有很多創新優勢,首先社交電商強調『社交+』,突出用戶交互體驗的同時,還可以滿足用戶社交需求。其次,社交電商還將線上的『物以類聚』昇級為『人以群分』,主動刺激需求、喚醒需求,同時達到同質化需求的聚合,形成『聚合性需求』。另外,社交電開創的『計劃性消費』模式,通過消費者預購的形式,將難以預測的需求轉變成了『計劃性需求』,同時將個人的隨機性、衝動性消費歸集成了群體的計劃性消費。許丹丹強調,拼多多願意為中俄貿易暢通、為『一帶一路』建設盡心盡力、添磚加瓦,做出自己的貢獻。

  俄羅斯是2018世界杯的主辦國,因此也為兩國足球合作提供了契機。足球夢工場董事長於淵(右四)在論壇上說,中俄兩國在民間體育活動方面一直有著深入的交流與合作。中俄兩國這些廣泛的體育交流,促進了中國體育項目運動水平的不斷提高,引領了中國體育運動向更廣闊的空間發展,培養了更多高水平的後備人纔,同時推動了中俄兩國的體育交流與合作。『一球城名』面向中國3000多萬大學生,我們也是希望通過跟俄羅斯這邊加強合作,讓俄羅斯面向更多的中國青年人,通過世界杯這樣友好的形式,讓中國年輕人更多的了解俄羅斯。

  語言是文化交流的載體,也是中國兩國各領域合作基礎。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校長姜鳳春(右二)表示,我們經常探討這個語言的問題,現在上合組織內的交流合作主要還是語言問題,我們也期望在若乾年之後,中俄青年的學子能夠自由地用對象國,能用中俄兩國的語言進行自由的對話,我們也希望那一天早一點到來。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社交媒體已經成為年輕人交流的首選平臺。新浪微博產品總監孔國東(中)介紹說,包括俄羅斯大使館、俄羅斯衛星網都在新浪微博開通了自己的賬號,它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中國國內的每一個真實存在的用戶,而且我們現在年輕用戶偏多,實際也就是說下一代,也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我們的媒體逐漸在去影響,在發揮它們的作用。微博作為一個平臺,作用是聯動媒體和微博用戶,也希望能通過這樣的方式增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之間的交流。

責任編輯:馬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