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哈爾濱
搜 索
賓縣多措並舉推進產業扶貧
2017-09-22 08:45:23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戚牧 潘宏宇 劉柏森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9月22日訊 產業扶貧是精准扶貧的治本之策,是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精准扶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賓縣舉全縣之力、聚全縣之能,開拓創新,全力推進精准扶貧,努力探索產業脫貧新路子,加快賓縣貧困群眾脫貧步伐。

  整合各方資源搭建平臺助力

  針對產業化經營門檻高、貧困戶綜合素質不高、介入難度大的實際,賓縣不斷整合各方面資源,創新路徑,努力牽線搭橋,為貧困戶與產業之間提供對接平臺。

  實施幫扶項目搭橋。針對產業扶貧資金投入相對多、貧困戶融入難度大的實際,不斷創造條件搭建貧困戶參與產業扶貧的橋梁。居仁天順木耳專業合作社免費為貧困戶提供菌袋並訂單回收,帶動全縣100餘戶貧困戶發展黑木耳150萬袋,每袋收益1.2元,戶均收入1.8萬元,實現了產業脫貧。

  發展合作組織牽動。重點支持貧困村發展專業合作社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注重發揮引領作用,帶動貧困戶發展致富產業。其中依托天順食用菌合作社、永和菜業發展木耳栽培、蔬菜種植,直接或間接帶動貧困戶87戶165人,人均年增收5000餘元。

  強化財政投入扶持。建立財政投入扶貧創新機制,累計投入資金1000萬元,用於推進發展產業脫貧、新農合補貼等精准扶貧工作。特別是出資300萬元建立風險擔保基金,以1:10的標准撬動銀行3000萬貸款資金,以低息貸款的方式,對發展產業的貧困戶給予金融支持,貸款金額為每戶3000至3萬元,期限為3年,最大限度保證貧困戶發展特色種植和畜牧產業所需資金。

  抓謀劃找特色六大工程給力

  結合全縣『金葉富民』『綠蔬富民』『牧業富民』『青山富民』『大豆振興』『旅游帶動』六大產業扶貧工程,縣財政出資200萬元,重點投入到永和、常安、寧遠等鄉鎮,發展畜禽養殖、棚室經濟、林下經濟等高收益特色致富項目,帶動貧困戶加快脫貧。永和鄉蔬菜基地吸納周邊村屯19名貧困勞動力從事蔬菜種植,人均年增收5000餘元,實現了當年脫貧。

  推動勞動力轉移脫貧。縣財政出資13.6萬元,為全縣有勞動能力且外出務工半年以上的建檔立卡貧困群眾購買了意外傷害保險,參保率達到100%,為外出務工人員解除後顧之懮。組織人社局、職教中心、農廣校、農技推廣中心等單位,開展『雨露計劃』『陽光工程』、新型職業農民等培訓活動,增強貧困戶勞動技能,推動貧困人口在賓西開發區企業和蔬菜、烤煙等產業基地就業。經紀人李洪濤去年帶領近500名農村勞動力赴俄羅斯從事蔬菜種植,年人均收入達到4萬餘元,其中貧困戶16名,實現當年脫貧。目前,全縣滿足勞動力轉移條件的貧困戶共528戶、782人。

  社會保障兜底脫貧。堅持低保和扶貧『兩線合一』,為3146名群眾辦理最低生活保障,切實做到應扶盡扶、應保盡保;加大醫療救助力度,整合衛計、民政、扶貧等部門資源,建立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醫療保障,縣財政出資120萬元,對6803名貧困群眾參保新農合進行全額補貼,使貧困戶新農合參保率達到100%;為所有貧困群眾建立了《精准扶貧醫療卡》,采取『農合報銷一點、醫院減免一點、患者自付一點』的模式解決治療費用。

  凝聚扶貧力量形成多點發力

  賓縣堅持凝聚力量,整合部門資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形成了多點發力、各方出力、共同給力的脫貧攻堅格局。

  開展了『千名乾部下鄉精准扶貧活動』。組織全縣1700餘名黨員乾部包扶貧困戶,實行一對一『滴灌式』扶貧,真正摸清每個貧困戶的致貧原因,有針對性地制定脫貧計劃,並簽訂幫扶責任狀,做到一幫到富、不脫貧不撤點。目前,對每個貧困群眾都謀劃了幫扶措施並穩步實施。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滿宏偉包扶賓安鎮立新村貧困戶商文明,其父母年老多病,原有的18畝土地流轉他人,是全村有名的困難戶。滿主任與其結對後,認真分析貧困原因,幫其墊付資金贖回流轉的土地,又承包了12畝土地,同時又幫其購買鵝雛80只飼養,全年純收入達到16000元左右,人均收入4000元以上,當年實現了脫貧。

  整合力量脫貧攻堅。積極發動人大、政協力量參與精准扶貧,全縣55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分成五組分別包扶五個貧困村,籌集資金300餘萬元,為貧困村修路、修橋、修排水邊溝、建文體廣場活動室,並將100名貧困家庭學生納入幫扶對象。縣人大代表李野出資100萬元,完成寧遠鎮洪山村道路硬化、邊溝排水、美化等工程,切實改善了貧困村基礎設施。高福等政協委員出資50萬元,新建賓安鎮立新村文體廣場,為貧困群眾提供了活動場所。群團組織大力開展『企業幫村』『巾幗創業』『青年進農村』等各種幫扶救助活動,資助貧困村、貧困戶,帶動貧困群眾102戶、198人。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