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新發展理念 匯聚轉型發展新動能
雞西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常榮

黨的十八大以來,雞西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對黑龍江的重要講話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砥礪前行,攻堅克難,以轉型發展為主線,全力實施『三大戰略』,做大做強『四大主導產業』,傾力建設『一都五基地』,奮力走出一條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新路子,經濟社會實現了平穩向好的發展態勢。
聚焦實體經濟,夯實轉型發展的產業根基。轉型發展,產業先行。按照總書記提出的『五個要發展』『三篇大文章』『五頭五尾』的要求,圍繞『工業強市』目標,提昇工業發展水平,夯實轉型發展之基。一方面,上項目擴增量,做大做強『兩黑一綠一藥』四大主導產業。堅持做精石墨產業,先後引進了北汽、韓國LG、中國寶安、香港浩市等國內外500強企業,打造了超硬、密封、石墨烯等多個產業鏈。目前,全市石墨企業達到43戶,其中深加工企業21戶。堅持做長煤化工產業,走『煤頭電尾』『煤頭化尾』之路,積極推進大唐熱電8.5萬千瓦背壓機組、中石化20億立方米煤制氣等煤電化項目,開工建設了佔地30平方公裡的現代煤化工園區。堅持做優綠色食品產業,走『糧頭食尾』『農頭工尾』之路,引進了中糧、匯源、娃哈哈等大型企業,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高品質乳制品、優質肉產品和特色山產品加工。堅持做大生物醫藥產業,珍寶島藥業、烏蘇裡江藥業等企業不斷發展壯大。2016年,四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值143.1億元,佔工業總產值的75%。另一方面,裂變昇級優存量,提昇企業的競爭力。圍繞現有工業企業,采取技術昇級式、數量擴模式、資本注入式、多元合作式等方式,促進現有企業加快發展,使老樹發新枝。2013年以來,青島啤酒、珍寶島藥業等企業共實施裂變項目117個,新增規上企業71戶。
堅持多點發力,拓展轉型發展的增長空間。把拓展增長空間,培育新的增長點,打造發展新動能,作為推動轉型發展的重要路徑。堅持上新項目拓展增長空間。2013年以來,共實施投資5000萬元以上重點產業項目364個,累計完成投資399億元,其中投資10億元以上大項目10個,有力助推了產業多元發展、精深發展,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圍繞既有國內總需求增長空間,又有雞西供給優勢,深刻把握三次產業中的整體性發展機會,梳理篩選了27個中觀層面的新增長點,制定了三年培育計劃,謀劃了130個投資5000萬元以上產業項目,總投資588億元。堅持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拓展增長空間。大力推進旅游業與文化、體育、康養等產業融合發展,旅游業總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對經濟的貢獻率不斷提高。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建成烯世墨寶、五色谷、煤海網等本地電商平臺18個,電子商務企業達到261戶。2016年,快遞業務量增長78.2%,收入增長71.4%。
深化改革創新,激活轉型發展的內生動力。堅持以改革創新助推轉型發展,破解歷史遺留問題。強化『雙創』增活力。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2013年以來,全市累計建成5個國家級、18個省級創新平臺,培育創新型企業147戶,實施國家、省級創新項目108個,轉化各類科技成果300餘項。國家石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黑龍江)、黑龍江省石墨標准委員會、省唯一一家石墨烯院士工作站落戶雞西。持續推動科技人員、大學生、農民、城鎮轉移就業職工四支隊伍創業就業,全市新創辦規模以上科技型企業54戶,創業農民達4.5萬人,拉動就業9.6萬人。
深化改革增動力,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市級行政審批由409項精簡為136項,市級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126項全部清理。堅持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在全省率先建成開通網上政務中心。先後完成了『營改增』試點、縣級公立醫院、醫療機構分級診療等改革任務,承擔了礦區增量配電業務改革、產城融合示范區、嘗試教育示范實驗區等國家級改革試點任務。
著力改善民生,共享轉型發展的實踐成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針對群眾最關切的問題發力。每年全市財政用於民生支出佔總支出的65%以上,五年累計民生支出達427億元。全力辦好群眾最關切的民生實事。先後實施了總投資110億元的采沈區棚戶區、總投資25.6億元的城市供水等一系列民生工程,6.7萬戶、20餘萬采沈區居民將全部出棚進樓,76.8萬戶市民用上了優質放心水,4.7萬戶礦區群眾享受到與市區居民同等的供水、供熱待遇,1.5萬戶農村居民用上了分布式能源和一體化衛浴。全力化解群眾反映最強烈的民生問題。131個居民房屋產權證辦理項目,已解決79個。18個棚改未回遷安置項目全部啟動回遷,11304戶居民將於2018年年底前住進新樓房。全力提昇人民生活水平。
2016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227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5%,增幅全省第一。妥善安置龍煤分流職工,8897名分流職工中,有2500人實現公益性崗位就業,3600餘人實現靈活就業。加大對弱勢群體的救助力度,城鄉低保標准分別比2011年提高112%和186%。推進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打造了14個食用菌、蔬菜特色產業基地,幫助農民自主脫貧。民生保障的溫度持續提昇,廣大人民群眾在改革發展中享受了更多更大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