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7日訊(趙宇 記者 孫曉銳 編輯 王艷)9月26日,首屆『黑河地區古代文明與城史紀元』學術研討論證會在黑河學院召開,發布『黑河市自然與文明千裡行項目組』階段性研究成果,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西溝古城下限確定在遼金時期是正確的,黑河市城史紀元推前數百年的觀點是可信的。

王禹浪教授發言。
會上,黑河學院特聘教授、遠東研究院名譽院長王禹浪教授作《黑河西溝古城的發現與研究》主旨報告。他說,黑河學院項目組通過九次考察和深入研究,摸清了黑河地區共分布著14座古城,其中西溝古城的地理位置極具特殊性與重要性;全面梳理了從上個世紀70年代至今十四次針對西溝古城的調查與科學考察,整理了有關西溝古城的地方文獻記載;發現了璦琿歷史陳列館中陳列了長達十年之久的金代官印『經略使司之印』,並首次與西溝古城進行鏈接,開展了有效的深入研究,得出了金末在黑龍江流域上游地區曾參照宣宗的諭旨設立經略使的結論。
通過實地考察發現,西溝古城南城依山勢而築,平面呈不規則型,城垣上敷設有馬面、瓮門,馬面與城牆之間有溝壑並與護城壕相通,護城壕遺跡明顯,中央部有穴居坑,這是西溝古城馬面較為奇特的現象。偏西南臨公別拉河的斷崖上有人工砌築的瞭望臺,在遼金古城的外圍又發現人工堆砌的城垣與城壕,經過實地勘察,這是一道掘土築牆的城壕,其建築年代可能早於遼金時期,且築城者充分考慮了軍事防御的特點。西溝古城的北城面積較大,幾乎把青春河與公別拉河匯合處的山脊用阻斷式城牆閉合起來,城內的遍地穴居坑,說明是主要的居住區。西溝古城附近發現了許多歷史遺物,包括金代官印、銅鏡、銅鐲、銀簪、銅錢、瓷片、陶片等,其中的金代經略使司之印的發現尤為重要,這是目前所知國內出土金代經略使司之印的第五方官印。

專家討論。
他認為,從目前西溝古城的城牆特點、馬面、瓮門等特征上看,西溝古城的建築年代可能早於遼金,但是其下限可能在金元之際。這一點,從黑龍江流域分布的古代民族築城的同一類型上觀察,古城所表現出的性格多以靺鞨、女真文化為主。金代經略使司之印的發現為西溝古城的金末黑龍江流域建置提供了重要的佐證。如果西溝古城被確定為金末經略使司所在地,那麼這也應該是元代的失寶赤萬戶府所在地,也就是印證了譚其驤、王鍾翰、張博泉等先生的早年推斷元代失寶赤萬戶府很可能就在璦琿區的觀點。
與會專家圍繞黑河西溝古城的發現與研究及黑河市的城史紀元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和論證,魏國忠研究員代表專家組宣布論證會專家意見書。
專家們指出,從西溝古城的多元文化的角度上看,黑河市或璦琿區的古代文明是一種多元文化的產物。就文化而言,王禹浪教授提出的西溝古城二元文化觀點,實際上是一種多元文化體。因此,報告中提出西溝古城可能始於北魏和隋唐,將其定性為室韋與靺鞨文化融合碰撞的文化區域是正確的學術方向。這種多元文化也透視出西溝古城具有歷史地理樞紐的作用。
專家們認為,學術報告《黑河西溝古城的發現與研究》提出的一個重大學術問題——經嫩江水道通往黑龍江中上游地區與中原地區的新的歷史文化大通道對於室韋的朝貢道、遼金交通站鋪、元明鷹路、清代黃金之路和黑貂之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