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10月5日電 種了20多年水稻的黑龍江省慶安縣平安鎮民族村農民楊光下定決心不再焚燒秸稈了,因為他發現一個利用秸稈生態致富的好門路。
秋收時節,黑土地上不少農民在享受豐收喜悅的同時,也為稻田裡的秸稈犯難。而在慶安縣,水稻秸稈經過加工變為『地膜紙』,待春耕時鋪在稻田裡,不僅起到了保溫除草的作用,而且經過自然降解後悄然融於土地中,實現了秸稈『取之於田,用之於田』。
在楊光家的稻田裡,金色的稻子長勢喜人。『你瞅這稻子好像沒啥特殊的,實際上裡面奧妙不少。』楊光說,這是一塊有機生態稻田,『秸稈地膜紙』的鋪用,讓稻子『與眾不同』。
『秸稈地膜紙』是一種生物地膜材料,主要用水稻秸稈制成,稻插秧時利用插秧機與秧苗一同鋪在稻田地裡,如同一層『被子』給水稻生長提供了足夠的溫度,保護了秧苗。
『除了保溫,地膜紙還能除草呢!』楊光說,有機水稻一點兒化肥和除草劑也不能用,地膜紙代替除草劑起到了抑制雜草的作用。此外,插秧70天左右之後,地膜紙就可以自然降解,還原於田地裡,可以軟化土壤,並提供一部分肥力。
『種水稻也可以用塑料地膜,但相比生物地膜可差不少。』楊光算了一筆賬,雖然傳統塑料地膜相比『秸稈地膜紙』每畝原料成本便宜80元左右,但塑料地膜需要人工鋪裝,且不能降解,還需要人工拆除,多出來的人工成本使得總造價與後者相當。
『人工拆也拆不乾淨,拆完之後塑料片被風刮得哪兒都是,污染環境!』楊光認為,相比於白色垃圾產生的生態成本,人工成本都『不算啥』了。
包括『秸稈地膜紙』在內的綠色生態生產方式,助力楊光經營的水稻通過了有機認證,生產的大米市場價格比普通大米高出10倍以上。而地膜紙產業本身,也使當地生態、經濟雙受益。
慶安縣是水稻大縣,今年水稻種植面積達155萬畝。『秸稈產量與水稻產量相當,產多少水稻就有多少秸稈。』慶安縣農業局副局長齊明君說,焚燒對自然環境污染嚴重,地膜紙的應用讓秸稈處理找到了一條生態解決的好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