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中秋晚會,讓全國和世界的華人觀眾又見『鐵人』,勾起了人們的無限回憶及對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再次深刻領悟。在秋晚排練期間,記者通過在油田采訪,擷取幾個鏡頭,看看『鐵人』接班人的忙碌身影。

1205鑽井隊黨支部書記王迎春(左)和副隊長梁峰在施工現場研究下一步工作。

星火一次變電所員工一絲不苟地做例行巡檢。
在大慶的公交車上,最好的位置上掛有這樣的銘牌:『老會戰專席』。『老會戰』,一個極具時代感的名詞,是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也是這座城市抹不去的記憶。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一批又一批石油工人從全國各地奔向莽莽荒原,在泥濘中、在雨雪中,用青春和汗水鑄就了一座英雄的城市,也留下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豐碑。他們就是被稱為『老會戰』的一群人。
時光在變,城市在變。不變的是大慶精神、鐵人精神。
如今的大慶,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城在湖邊、湖在城中的優美環境,勾勒出一個現代、時尚的都市。
當年的『老會戰』,早已告別『乾打壘』,搬進了樓房。如今,隨著物質的進一步豐富,又遷進四層帶電梯的『洋房』。他們留下的精神財富,早已經積淀在城市的血脈中。
石油人『衝』
個個爭做『王鐵人』
鐵人紀念館有47級臺階,當年,年僅47歲的鐵人王進喜長眠在這塊他眷戀的土地。每年,踏著臺階來看望他的人超過100萬。
更多時候,鐵人活在人們心裡。梁峰是個油二代,現任1205鑽井隊副隊長。他的手機尾號是『1205』,他說,全隊36個人,這樣選號的不止他一個。當年鐵人王進喜帶出的鐵軍,繼承了他的作風,代代相傳。
『鐵人精神是我們1205隊的「傳家寶」,也是我們在各個歷史時期戰勝困難的主要思想武器。我們也把傳承鐵人精神當成一項重要任務來抓,長年開展「重溫鐵人創業史」、「再走鐵人創業路」的實踐活動。』1205鑽井隊黨支部書記王迎春這樣說。每當有新人入隊或新黨員入黨,或者前後任隊長交接時,都要進行專題教育,以保持鐵人精神代代傳承。
鐵人和他的戰友用汗水鑄成這座不朽的城市,也在全國人民面前樹起一面紅旗。『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時代在變,人們的思維方式也在變;條件在變,人們對物質的需求也在變。大慶人的特質中,獨立自主、艱苦創業的基因代代相傳。石油人創造性地把物質的高度現代化與精神上對老傳統的堅守,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賦予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以鮮活的內容。
石油人『細』
抓細節一絲不苟
在大慶采油一廠三礦中十六聯合站,有一摞兩米多高的寫字本。黨支部書記李美娜說,這些都是建站以來,員工練字用過的字帖。
讓每個員工都練出一手仿宋字,並不是閑適情結大爆發,而是含有深意。首先,在做工作日志時用,工整的仿宋字讓當班情況一目了然,接班的員工很方便就能掌握。更重要的是,練字是一種團隊建設的考量,通過人人練字,培養員工精心細致的作風。
9月26日是大慶油田電力集團供電公司星火一次變電所安全運營的第13062天,這個負責整個大慶油田供電量40.95%的變電所,安全率達到驚人的100%。『三老四嚴』、『四個一樣』、『崗位價值觀』,這些體現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優良傳統已經在這個所每位員工思想深處生根,養成了艱苦創業、嚴格管理、認真負責的作風,從而在工作上纔能取得滿意的成績。黨支部書記浦秀雙說:『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在各個時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又與時俱進,成為我們向前走的動力。』
石油人『鑽』
刨根問底造就『世界第一』
孫剛的同事像一個模子裡造出來的,那就是『執著』,設立目標不實現不罷休,有問題不解決不罷休。而『模具』就是這個老一輩石油科研人員帶出的團隊。在大慶油田勘探設計院的大廳裡,三行大字格外醒目:超越權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三超精神』彰顯石油人的豪邁和自信。
正是靠這種無畏、嚴謹、執著的精神,油田科研人員在艱苦條件下前赴後繼,打破西方專家的論斷,先後在采油生產中開發出水驅、聚驅、三元復合驅等技術,打破並使大慶的三采技術獨步世界,領先於發達國家。如今,三采技術已經走出國門,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技術,同時,也作為油田科技進步的重要部分,與神舟飛船一起,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作為大慶油田勘探研究院采收率一室副主任,孫剛把『三超精神』歸結為對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繼承和發展。『「三超精神」是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在科研人員身上的體現,是一種時代的特色和科技的內涵,追求真理、不斷進步、不斷創新。』
精神的富足,是石油人奮進的動力,也是石油城的獨特氣質。如今,在創新、創業大潮中,石油人以更加開闊的胸襟,大步邁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