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2日訊(記者 包海多 編輯 王艷)轉眼間,五十餘年匆匆而過,柔軟的記憶早已化成了堅硬的歲月,短暫的青春也已溶入時間的海洋,而那火紅的年代、激情燃燒的歲月,卻像青銅色的古老詩句,不斷地敲打著老人的心房。

黑龍江省華山監獄退休民警曹有山。
1961年當時只有17歲的曹有山來到了黑龍江省華山監獄。這裡當時被叫做25勞改支隊,也被叫做蘇家甸農場。放眼望去,監捨四面土牆,土牆內側有戰壕、壕溝,溝外有電網,四棟辦公樓是當時最成型的建築。不遠處的農田上,24人一個大犁,喊著號子正在開荒……
已過古稀之年的曹有山依稀能回憶起初到華山監獄的情景,『當時監獄創建時,監管條件極差,改造經費短缺,乾部沒有制服,服刑人員沒有服裝,監獄沒有圍牆。服刑人員「外出工」主要任務是墾荒、屯田、挖渠、修路和其它勞務。雖然條件艱苦,但到處是熱火朝天的勞動現場。』
『當時我剛參加工作,奉命到農場去報到。一路步行,沿途多次打聽纔找到目的地。那裡哪是什麼農場,整個一片荒地。據說是場領導騎著馬跑了一圈,後面的人跟著打了界樁標了圖,就算是農場了。住的是幾根樹枝為骨架的三角茅草棚,墊的也是茅草。常常是早晨醒來,一整理被子,各種蟲子便跑了出來。吃的主要是粗糧、雜糧,剛開始還缺素菜、鹽,只能架了馬車到外面去買。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帶著服刑人員「外出工」,墾荒種地,收了糧食;又慢慢蓋起了草房,最後還自己蓋起了磚牆瓦房。你要說後悔吧,還真沒有過。因為我是共產黨員,要遵守黨紀,服從組織分配,不能講條件。這不是我一個人,那時候大家都這樣,連場領導也是一樣。』曹有山回憶道。
當時監獄民警的主要工作是看守服刑人員,防止外來反動勢力的騷擾和劫獄,防止服刑人員越獄,保證他們通過勞動改造自己。當時社會物資匱乏,監獄同樣缺衣少糧,監獄民警與服刑人員同吃同住。你要勞動改造嗎?跟著我做;你要生存、生活嗎?向我學習;我教你種地,教你勞動,我作出的標准就是你要達到的標准。野菜與雜糧伙食服刑人員不肯吃,監獄的領導就當面帶頭吃,這樣一來,服刑人員沒有任何理由不服。
沒有磚瓦房,沒有取暖設備,甚至連最基本的勞動設施都處於奇缺狀態。在連拖拉機都是奢侈工具的情況下,那一代的監獄民警,硬是憑借著雙手,帶領著服刑人員開墾出大片的荒地。
沒有磚瓦房他們就住帳篷、挖地窨子、住大通鋪,把家人安排到附近老鄉家借宿。沒有取暖設備,他們就裹著外套睡,把鞋放在桌子上,以防一夜過去鞋子被凍在地上。沒有重型機械,他們就和服刑人員一起拉著犁,喊著勞動號子開荒。
時光是一個雕刻機,能夠沈淀下來的永遠是歲月最值得記憶的,那段篳路藍縷的墾荒歲月,至今仍印刻在曹有山的心中,成為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