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7日訊(叢興雲 記者 王明菲 編輯 馬悅)『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是一份沈甸甸的責任,我一定不負重托履職盡責。』金秋時節,富錦市硯山鎮福祥村又多了一份令人羡慕的收獲——村黨支部書記姜馳赴北京參加黨的第十九次代表大會。
17年前,47歲的姜馳面對村民喊出『我一定要帶領大家從窮窩棚走向致富路,讓福祥村徹底改變貧窮落後面貌』。姜馳腦袋裡裝滿百姓致富的夢想,她立刻把思路轉移到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上來。經過廣泛征求群眾意見,村黨支部一班人決定從調整種植結構入手,將全村低產旱田改成水田。

姜馳了解村民家庭成員情況。
方向有了,但要改變農民幾十年種田的『老皇歷」,難上加難,村民怕賠錢,沒有膽量改。面對村民對旱改水的顧慮。姜馳擲地有聲地壓上了全部身家。『你們放心大膽改,有困難我來解決,種水稻掙了是你們的,賠了算我的!』
群眾心裡有了底,但旱改水資金怎麼辦?村裡前幾年貸款都沒還,村民們磨破了嘴跑細了腿,信用社也不開情面。姜馳找到信用社主任苦苦懇求:『把我家的房子、拖拉機押上行不?』信用社主任被姜馳的無私精神感動了,同意用資產抵押貸款,但必須先把陳欠還一部分。姜馳馬上回家拿來5000元錢為村民墊付了陳欠。貸款解決了,但村裡沒有高壓線,座機抽水,每?地得多花500多元。姜馳又一瘸一拐地到市電業局協調,為福祥村架上高壓線。那年,種水稻農民平均每戶比種大豆增收3000多元,沈寂多年的福祥村有了歡快的笑聲。
以稻治澇開了好頭,姜馳又把心思轉到如何讓有限的土地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上。她聽說種植一?地甜菜能掙一萬多元,是個值得推廣的好項目。但又怕農民有守舊思想,她便把自家9.6畝口糧田拿出來作為育苗基地,動員親屬試種甜菜。並向市甜菜局積極爭取,使甜菜紙筒育苗苗床基地項目給了福祥村。2007年,富錦市甜菜紙筒育苗現場會決定在福祥村召開。可那年春天雪大,最深的地方雪深達1米多,扣棚育苗的工作量非常大。姜馳不顧病痛,帶頭扛雪擔土,每天都要乾到晚上十點多纔收工,保證了現場會在福祥村順利召開,現場會後,市甜菜局將福祥村確定為試點村,為福祥村引進設備,實現甜菜生產全程機械化。甜菜種植為農戶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效益,原來一些持觀望態度的農民紛紛加入到甜菜種植大軍中,不到兩年時間,福祥村甜菜種植戶就發展到50多家。2011年全村共發展甜菜種植面積2000畝,其中紙筒育苗700畝,成為名符其實的甜菜種植專業村。僅此一項,就使人均收入提高4000多元。

姜馳了解農機使用情況。
沒有農機現代化,就沒有福祥村現代農業的幸福遠景。為了從根本上打破農業『小而全』和種『花花田』的落後生產格局, 2009年福祥村在全鎮率先成立了農機合作社,在努力積極申請國家補貼的基礎上,采取集資入股、按股分紅,走股份合作制的方式籌集資金,引進了大型機械和配套農機具, 2011年姜馳又帶頭集資購買4臺大型聯合收割機。現在,農機合作社總資產己超過700萬元。據統計,福祥村采用大型機械聯合作業,僅整地一項每年可為村民增收20多萬元。農機合作社的建立極大地提高福祥村及周邊村屯的農業機械化率,為實現農業高產高效、糧食高產穩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姜馳同村民談心。
村民的日子日見紅火,但姜馳帶領群眾致富的腳步一刻也沒有停歇,帶領村民完成原始積累的姜馳把發展目光投到村級招商引資及大項目建設上來,動員引導村『兩委』班子成員轉變思想觀念,依托村級區位優勢和水田資源優勢,積極謀劃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思路。通過多方聯系、洽談,最終與浙江省江山市盛發糧油貿易公司達成協議,計劃在硯山鎮福祥村西、富宏路東建成一個佔地4.5公頃,總投資5000萬元的精制米加工廠。項目投產後,年可加工水稻5萬噸,實現產值過億元,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40餘個。
這些年,姜馳為福祥村13名大學生擔保借款16萬元,為30多困難戶解決資金100多萬元,個人捐助的款項無法計算。
福祥村環境美起來了,村風正起來了,可作為村書記的她仍不滿足。近年來,在姜馳的一再堅持下,福祥村先後從市改水辦協調了16萬元,從省扶貧辦協調了10萬元,鋪設了自來水管道,結束了福祥村吃淺井水的歷史;抓住國家『村村通』有線電視工程的機會積極協調,為全村安裝有線電視,入戶率實現100%;建立完善了村圖書室和活動室,配備各種報刊、雜志200餘種,圖書1000餘冊。自姜馳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十餘年時間裡,福祥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集體最初的200多萬元欠款現已全部還清;農民人均收入從2000年的600元提高到2016年17500元,翻了20多倍;全村磚瓦化率達98%;原來村裡的30多個光棍已有27個娶了媳婦成了家。福祥村新農村建設的路越走越寬廣,農民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勁頭也越來越足。群眾都說姜馳是他們『幸福生活的領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