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細管理。

精挑細選。
東北網10月20日訊 到了這個季節,種植木耳的農民大部分已經采摘完畢,在地裡或者棚裡幾乎見不到人了。可是,當記者來到東寧市三岔口鎮,依然能夠看到忙碌在地裡的耳農。7月下旬春耳采摘完後,耳農們對菌袋實行秋管,讓菌袋繼續長秋耳,這樣,一個菌袋出八成春耳、兩成秋耳,在生產成本增加不多的情況下,大幅增收。
五年來,東寧市黑木耳的整體生產規模穩定在11億到12億袋,較2012年最高峰時的15億袋略有縮減,但是,耳農的收益反而增加,黑木耳產業從『規模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逐步轉變,不僅節約了人力生產投入,更從技術創新和精細管理要來了效益。
龍頭帶動,黑木耳產業迅猛發展
東寧市因為黑木耳產業長風破浪、高歌猛進的發展態勢而聞名全國,過去有『中國黑木耳第一縣』的美譽,可以說,東寧市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全國黑木耳業界的旗幟。
東寧市黑木耳產業的迅猛發展還要追溯到2002年綏陽黑木耳批發大市場的建立,它以『買全國、賣全國』的氣魄,讓耳農們看到銷售的保障,紛紛擴大木耳種植,種植規模從2002年不足1億袋,以平均每年增加1億多袋的發展速度,增長到2005年的4億袋。可以說,木耳大市場成為拉動東寧市黑木耳產業的『龍頭』。
『當時是大朵栽培,總體經濟效益還是不錯的,但是大朵菜由於食用不方便等因素,越來越不為消費者認可,木耳銷售迎來了低谷期。』東寧市黑木耳產業辦副主任劉敬春介紹說,為了扭轉市場,他們大力研發小孔栽培技術,種植小朵單片木耳,並在2009年全面推廣普及,很快重新佔領市場。
2015年,東寧市的木耳種植規模達到了『巔峰』的15億袋,但由於農戶追求面積數量的擴大,管理沒能及時跟上,沒有達到與數量和投入相當的經濟效益。為此,產業辦及時調整發展理念,用提高耳農的種植技術和單產的品質,進而提高木耳的單價和市場競爭力,用一家一戶種植數量的減少,提高耳農精細化管理的水平,引導木耳產業從『規模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逐步轉變,保證耳農投入少、收入高。
政策扶植,產業鏈條化保障有力
東寧市在打造黑木耳產業集群、推動產業快速高效發展、實現增收富民的實踐中,離不開政策扶持,這也是產業發展的基礎前提。東寧市將黑木耳產業作為域內經濟發展戰略和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制定了中長期發展規劃,在技術研發、示范推廣、園區建設、滅菌廠建設、產品加工、品牌培育等方面,出臺優惠政策全面扶持發展。設立每年50萬元的黑木耳科技獎勵基金,用於獎勵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等方面的創新突破,以科技為支橕提昇產業的發展潛力。
同時,完善了產業鏈條。細化專業分工後,擴張產業鏈條,建設80多家配套企業,形成了集育種、制菌、種植、儲運、營銷、加工、科研、機械、回收利用等為一體的上中下游配套產業鏈條,內部環環緊扣、節節相連,打造了融合一、二、三產業的黑木耳產業集群,兩家大型菌包廠的落地,可年產1.3億袋。
加工增值是產業發展的鏈條保障。為做大做強黑木耳加工業,提高產品附加值,東寧市出臺了《關於鼓勵黑木耳加工業發展的優惠政策》,與兩年前相比,東寧的黑木耳加工能力提昇了5倍。
在產業鏈條的最後一個環節,東寧市堅持不懈地推進廢棄菌袋的綜合開發利用,建成15家廢棄菌袋回收、加工企業,生產活性炭、木質煤、有機肥、再生塑料等10多種產品,使全縣80%的黑木耳廢棄菌包得到回收利用,變『白色污染』為『金色收入』。
『六化』戰略,向精細化管理要效益
引進人纔增強科技創新,加快大棚建設逐步減少地培……這些,都是為了在節省人力物力投入的基礎上,向科技和精細管理要效益。為了讓黑木耳富民產業健康持續發展,接下來,東寧市將以推進『六化』為抓手,加快實現產業轉型昇級。
大力推進標准化建設,保證質量安全。劉敬春介紹說,目前,已經制定了黑木耳的產品標准及專用木屑標准,接下來將制定大棚的建設標准、菌種生產經營標准、黑木耳栽培規程等等,提昇產品的優質化水平。
大力推進集約化生產,轉變發展方式。變『以量取勝、向資源要效益』為『以質取勝,向管理、技術要效益』,控制生產投入總量,提昇產品質量,向精細化管理要效益。
大力提昇科技化水平,提高研發能力。為此,東寧市引進人纔,成立科研機構,專門研究品種選育、研發新菌種等問題。
大力推進工廠化生產,轉變菌包生產模式。解決制菌依靠小作坊式生產,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成品率低、環境污染重的生產模式,招引大企業建設菌包廠,組織化、合作化建設中小型菌包廠。
大力提昇組織化水平,壯大黑木耳產業發展主體。把一家一戶生產者組織起來,統一技術標准、統一原材料采購、統一生產管理、統一商標品牌、統一產品銷售,實現降低成本、提昇品質、保證最佳效益。
大力推進品牌化經營,提昇東寧黑木耳競爭力。打造高端產品,研發黑木耳即食產品、保健品等系列產品,不僅要解決木耳『賣出去』的問題,更要解決知名度的問題。
幾年間,東寧市在木耳產業方面建成了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培育了全國最大的銷售市場,研發了全國領先的栽培技術,建設了超大型產業項目,創造了最好的富民效果。2016年,東寧市農民黑木耳人均純收入達到14000多元,是全市當之無愧的第一富民支柱產業。小木耳橕起大產業,做出大文章,更給農民帶來了致富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