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0月27日訊 10月17日,這一天對綏化市北林區津河鎮津河村黨員李學成來說意義非凡——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津河出產的優質馬鈴薯終於邁出國門,25噸現場檢驗檢疫合格的馬鈴薯被裝進了恆溫冷櫃集裝箱發往迪拜。
在連續多年被評為全省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先進單位的綏化市北林區,記者了解到,有許多像李學成這樣積極引帶、全力護航基層改革發展的黨員和黨組織,北林區的村鎮經濟呈現出了產業聯動、能人引帶、村企共建的蓬勃發展態勢,『六河九岸』的鄉村振興也在一步一個腳印地紮實推進。
距綏化市區17.5公裡的津河鎮津河村有著悠久的馬鈴薯種植歷史,由於特殊的土壤結構和氣候條件,這裡種植的馬鈴薯不但塊大、形好,而且營養豐富、產量很高。津河鎮鎮長杜曉飛告訴記者,隨著市場變化對種植結構不斷提出調整要求,他們因地制宜將馬鈴薯產業確定為當地重點扶持產業。在鎮、村黨組織的引導和支持下,由龍曙馬鈴薯種薯繁育有限公司、鴻發淀粉有限公司、日昇淀粉制品公司、兄弟農業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等組成的馬鈴薯產業鏈逐漸形成,並不斷發展壯大。
李學成的綏化市日昇秋陽淀粉制品有限公司就是這個鏈條上的重要一環。李學成當兵轉業後從淀粉廠工人做起,在海拉爾等地建立了7000畝的種薯研發和種植基地,輻射津河周邊鄉鎮20000餘畝土地。作為一家馬鈴薯基地備案企業並擁有馬鈴薯出口權,他不但把商品薯賣到了迪拜,還把公司生產的秋陽牌粉皮、粉絲等產品打入了東北區大潤發超市和全國家樂福超市。
『2009年我回來辦企業,從建廠批地到解決資金,鎮、村兩級黨組織都給了我巨大的幫助,因此我一直把帶領更多鄉親致富當做自己的責任與使命,現在每年企業的用工量都能達到15000個左右。這次馬鈴薯出口迪拜,每公斤馬鈴薯的售價從1.6元直接漲到了3元多,不但為家鄉的「小土豆」爭了口氣,更為種植戶增加了效益。』李學成告訴記者,今年7月31日,企業在津河村建設的希望田野馬鈴薯集散中心已經奠基。中心投用後,不但可為農戶和客商提供免費交易大廳,叫響津河馬鈴薯品牌,更使每斤馬鈴薯售價提高5分錢。
走進雙河鎮西南村,一個佔地面積近千畝,集農業觀光、休閑度假、水上娛樂、特色飲食文化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現代農業文化產業園——稻田公園出現在眼前。雙河鎮黨委副書記曾凱告訴記者,公園投資主體是綏化市正大集團,這裡整合了西南村650畝水田開發全程可追溯有機『鴨稻』產業,與沿街58戶農戶簽訂了庭院土地流轉合同種植綠色蔬菜,興建6戶農家樂園,建起了1萬多平方米的采摘園和笨雞、笨豬養殖場。這一串數字背後,依靠的是一位在任21年的老支書和一個堅強可信的村黨支部。
『為了修這個公園,村裡涉及流轉土地的有70多戶,涉及佔園子的有50多戶,特別是修水渠旁邊的那條路,有的人家整個後園子都沒了。這要是村黨組織沒力度,百姓不支持,根本無法做到當年開建、當年營業。現在有了這個真實、綠色、具有成長意義的『互聯網+樂園+綠色庭院+休閑農業』的田園綜合體公園,去年全村1300人(次)投身鄉村游服務,接待游客10000多人次,安置120名貧困人口就業,年人均收入達到7000多元。村企共建讓我們西南村可是大變樣啦!』西南村村支部書記閆井武滿臉自豪地對記者說道。
在東富鄉腰房村,農民黨員張臣在組建專門從事黃豆角種加銷的大豐收合作社,將黃豆角遠銷到北上廣等大城市的同時,不忘黨員職責使命,積極扶持村民種植黃豆角,以每?高於市場價格1000元的價格優先流轉本村土地,並解決本村剩餘勞動力150名,僅此一項就為村民增收200萬元。
在秦家鎮長山村,黨組織充分發揮本地村民擅長種稻的優勢選擇發展路徑,黨員乾部率先垂范帶領部分村民遠赴三江平原等地開墾種植水稻。幾年來,長山村走出去的農民達到2000多人(次),異地種植水稻10萬多畝。在家農戶把閑置土地流轉,戶均種植面積也超過200畝,實現了村裡村外的雙富雙贏。如今的長山村已成為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長山村黨總支更是多次榮獲市、區先進基層黨組織等光榮稱號。
在綏化,堅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正如一個個堅強的戰斗堡壘,不斷引導、推動著綏化鄉村的改革發展,讓綏化的鄉村振興揚帆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