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7日訊(記者 王亮)『什麼是秸稈粉碎翻壓還田技術』『秸稈還田有什麼意義和作用』『秸稈還田遇到的阻礙都有哪些』……面對這些問題,記者近日來到綏化北林區,看到了秸稈還田對於環境保護、農民增收的積極作用。

進行深翻的翻轉犁特寫。東北網記者 王亮 攝
據了解,綏化市北林區地處黑龍江省中部,耕地土壤類型以黑土、草甸土、黑鈣土三大土類為主,種植作物以玉米、水稻、大豆為主。耕作層逐漸變薄、土壤有機質含量逐年降低、土壤日趨板結等問題日益突出。

正在進行深翻。東北網記者 王亮 攝
秸稈粉碎翻壓還田技術、深耕深松技術、有機肥施用技術、科學輪作技術等黑土地保護利用技術的出現就是為了解決黑土地日益突出的問題。對於耕作層薄的區域,作物收獲時邊收邊獲邊粉碎秸稈,然後用170馬力以上的拖拉機牽引秸稈粉碎還原機,對秸稈再次粉碎,拋灑機拋撒尿素,再用翻轉梨進行深翻,將粉碎的秸稈翻壓至耕層25-35cm之間,這就是秸稈粉碎翻壓還田技術。
『秸稈還田』這4個字說起來簡單,但在實際操作中需要相關農業人員付出極大的辛苦。綏化市農機局局長楊振明表示,『滅茬』、『深翻』、『耙地』、『起壟』、『鎮壓』……這些步驟都需要標准化作業纔能使『秸稈還田』達到最好的效果。
標准化作業是『秸稈還田』的基礎,在實際操作中也有人為困難,果園村村民小組長李榮江對此深有體會。李榮江告訴記者,他們村都是一家一戶的地,秸稈直接還田起壟後,由於『大小壟』、『歪脖壟』等歷史遺留問題,農民就是認為自家地少了。為了溝通這類問題,村裡沒少跟農民『打交道』。
『秸稈還田』除了有保護黑土地的重要意義外,它還能促進農民增收。李榮江表示,在去年以黨員示范作用帶頭進行秸稈還田,今年種植的黃豆,每公頃能多打1200斤,這讓未進行秸稈還田的農民『動』了心,今年有更多的農戶主動要求進行秸稈還田。
記者從省農委農業機械化管理局了解到,截至2017年10月26日,全省機械化收獲面積為16967.47萬畝,秋整地面積為8787.97萬畝,深松整地面積為3949.27萬畝,秸稈還田面積為5545.18萬畝。其中,秸稈還田已完成計劃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