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0月31日訊 55年前,2萬餘名官兵懷揣青春和熱血挺進黑色沃土,在亙古荒原上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爬冰臥雪、刀耕火種,為國家經濟建設展現『鐵軍』英姿;
55年中,在創業和發展史上,他們先後經歷了鐵道兵、總後勤部和中儲糧三個歷史階段,雖經歷角色的轉換但他們仍傳承軍人和中儲糧人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黑土地精神』,鐫刻著他們對祖國、對事業、對人民的赤誠;
55年後的今天,這支『鐵軍』隊伍年產糧食過億斤,演繹著他們做強做精『兩大主業』,築牢共和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重溫入黨誓詞。
2002年12月30日上午,中儲糧北方公司的大禮堂內莊嚴肅穆,隨『嫩江基地』移交的軍官和士兵整齊列隊,等待著他們作為一名軍人需要執行的最後一次上級命令,官兵默默地執行著轉制的命令。40年來,兵營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復員轉業官兵,但這次,意味著這支部隊的番號將在那一刻,成為永恆的歷史和記憶。
艱苦創業鑄豐碑屯墾戍邊保邊疆

機關辦公樓。
『嫩江基地』的官兵們熱愛這片神奇的土地、這片收獲的土地、這片流金溢彩的土地、這片流淌過數十萬戰士青春、汗水和熱血的土地、這片生長希望與輝煌的土地。『嫩江基地』曾經是一支肩負屯墾戍邊歷史使命、有著光榮傳統和驕人戰績的人民軍隊。
1962年,以鐵道兵第九師43團為主體的近2萬名官兵,按照中央軍委的命令,揮師北疆,在嫩林鐵路沿線的黑龍江省嫩江縣和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內開荒生產,執行屯墾戍邊雙重任務。指戰員們荒原安家,向荒山宣戰,向荒原要糧,以不屈不撓、戰天斗地的精神,用心血和生命改造了這塊亙古荒原,將昔日荒無人煙之地變成了碩果累累的『大糧倉』,鑄造了一座永不蝕落的豐碑。

糧食收購。
創業的生活是艱苦的,在這片黑土地上,『拓荒者』面對極為惡劣的自然環境,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了崇高的事業默默無聞地奉獻著青春年華,譜寫了驚天動地的壯歌。1962年至1983年的22年間,基地官兵在執行屯墾戍邊的雙重任務中,面對『荒草沒人頂,積雪沒人膝,白天?子跑,夜晚野狼嚎,到處是冰雪,滴水即成冰』的艱苦條件,以『逢山鑿路,遇水架橋』、鐵道兵面前無險阻的革命精神,用寶貴的青春和一腔熱血改造了千年荒原,開墾了萬頃良田,共生產糧食15億斤,為減輕國家和人民負擔,保障部隊生活做出了積極貢獻。
1984年1月,鐵道兵部隊撤銷,『嫩江基地』歸屬總後勤部領導。新一代創業者們繼承和發揚老一輩光榮傳統,不忘初心,繼續奮斗,大力實施科技興農戰略,積極引用優良品種,推廣先進耕作技術,嚴格標准化作業,提昇機械化水平,累計生產糧食46億斤,創效益7.7億多元,成為全軍規模最大、機械化程度較高,貢獻很大的現代化農場。有5位領導乾部從『嫩江基地』走出成長為將軍。
順利移交保穩定不辱使命謀發展

大型機械化集群作業。
伴隨著21世紀鍾聲的敲響,『嫩江基地』堅決響應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號召,整體移交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管理。2002年4月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為『中儲糧北方農業開發有限公司』,2002年7月6日公司揭牌成立,昔日的部隊官兵變成了企業員工、練兵戰場變成了經營商場,但是永遠不變的中國軍人的大無畏精神和艱苦奮斗的本色,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歷史責任和崇高使命。
在移交轉制期間,接受安置了630餘名乾部、戰士和職工,組織了1800餘名乾部戰士分流離隊,為380餘名戰士辦理了退伍手續,為130餘名隨基地移交的乾部及其家屬、子女在全國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安置了戶籍,為438名戰士在嫩江縣安置了戶籍;組織人員對各種資產進行了清查登記和審計,確保了國有資產不流失。移交期間,深入開展正確對待調整改革、正確對待基地發展、正確對待個人得失的『三個正確對待』教育。『嫩江基地』在全軍移交的保障性企業中率先、圓滿、安全、順利地完成移交工作。
彈指一揮間,15年過去了,這支隊伍,由過去戰無不勝的人民軍隊,變成了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游刃有餘的『弄潮兒』。
公司領導班子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不斷探索和實踐,深化企業改革,確定了農業生產和儲備糧管理『兩大主業』,提出不斷推動管理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走出了一條做強做優的新路。改革了農業生產管理體制,創新了既有別於地方國營農場,又不同於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管理模式,極大地調動了人員積極性,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糧食產量、種植收益和職工收入。與科研院校等單位開展了院(校)企合作共建,建設了科技示范園區、現代農業網絡信息系統,開展了有機大豆、高蛋白食品大豆等特色種植,試驗和推廣優良品種,種植的品種優良率達到了100%,實現了高產高效,在建設現代化大農業的進程中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堅持『三個嚴格』要求,狠抓『兩個確保』落實,全面推進『包倉制』,實施精細化管理,強化駐庫監管,綠色儲糧率和低溫、准低溫儲糧率均達到100%,確保了中央儲備糧數量真實、質量良好、存儲安全。
通過公司上下齊心協力、真抓實乾,公司每年經濟效益由不足2000萬元逐步提昇到1億元以上,員工的收入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北方公司被評為黑龍江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被中國農業部列入大豆產業體系高產攻關示范區,並被納入黑龍江省委高效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工程。
不忘初心繪藍圖開拓進取創佳績

倉儲庫區全景。
近日,筆者在中儲糧北方公司見到了公司現任執行董事、總經理戴傳雄——隨和、朴實,紮根北疆近40年的南方漢子。他向筆者介紹了公司的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
『公司經過了鐵道兵、總後勤部和中儲糧三個發展階段,繼承、發揚、融合了不同時期的優良傳統,三個時期形成的三大精神成為北方公司的企業精神。目前,公司員工主要以來自全國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軍轉官兵為主體。公司是全軍保障性企業移交中,移交最早、最快,發展最好、最穩定的企業。公司各分場人均耕種土地800到1000畝,最好年景生產糧食超過3億斤,人均產糧30萬斤。』戴傳雄說,『對於未來發展,公司全面推進落實「二二三三」發展戰略,第一個「二」指的是公司要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糧食儲備兩個主業。公司在發展探索中曾經搞過服務業、養殖業和加工業等產業,實踐證明這些產業只能作為公司發展的輔助產業,公司運營成敗關鍵在於兩大主業發展壯大。第二個「二」指的是進行兩個基地建設——建設特色農業產業基地,發展特色種植;建設綠色糧源基地,運用科技存儲設施,保證糧源綠色安全。第一個「三」,是指發揮三個作用,即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文化支橕作用和科技推動作用。第二個「三」指的是完成三大任務。任務一是全力推動農業增產增效。任務二是落實兩個確保,即確保儲存的糧食數量真實、質量良好;確保關鍵時刻國家調得動、動得上,雖然糧食儲備的利潤只佔總額的三分之一,但卻是公司發展的底線和紅線,也是公司的生命線中的生命線。任務三是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這是公司的一項重要任務。』
目前,中儲糧北方公司提出的『二二三三工程』已經初見成效。北方公司按照中儲糧總公司打造中儲糧『金字招牌』、打造中儲糧『鐵軍隊伍』願景目標,積極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基地、綠色糧源收儲基地建設,加快向現代化企業轉型昇級,更好地履行央企責任。

晾曬場堆滿金色大豆。
中儲糧北方公司建設了科技示范園區,建立科技成果展示基地、良種繁育基地、現代農業示范基地、人纔培訓基地、農化產品生產基地和科技示范園區,建設了現代農業信息系統,形成了輻射所屬各農場的農業科研試驗體系。開展了有機大豆、高蛋白食品大豆等特色種植。大力推進強筋小麥和高蛋白大豆種植,種植的品種優良率達到了100%,被國家有關部門認證為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同時,加大了基礎設施投入,幾年來共投資近8000萬元,購置大型拖拉機、收割機和設備20臺,建烘乾設施5套,新增地坪面積6.2萬平方米;投資171萬元引進9套全自動車載人工增雨火箭發射器。公司現有各種型號大馬力拖拉機111臺,配套整地機械268臺套、播種機械92臺套,收割機29臺,場院機械154臺,自走式噴藥機15臺,農機總動力2萬千瓦,為發展現代化農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儲糧北方公司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員工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種植結構,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向綠色生態可持續農業發展方向轉變。
中儲糧北方公司充分利用轄區高緯度、高寒區、黑土地的獨特自然資源稟賦,繼續加強與農科院所和深加工企業的合作共建,通過引進優良品種,種植生產高蛋白、非轉基因大豆和高強筋、優質有機春小麥,大力探索種植小雜糧、苜蓿草、矮高粱、向日葵等特色農產品,為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安全、優質、綠色和差異化的產品,形成規模化、產業化,實現由『種的好向賣得好、高產量向高效益、資源型向生態型』的三個轉變,真正讓企業創效、職工創收,建成具有高寒地區獨特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基地。
在儲備糧管理中,中儲糧北方公司時刻牢記『兩個確保』宗旨,認真開展『四查』,抓好『五個做實』,確保了糧安、人安、錢安。全面推進『包倉制』,開展精細化管理,強化駐庫監管,確保了中央儲備糧數量真實、質量良好、存儲安全。加強儲糧設施建設,自有倉容逐年擴大,中央事權糧食庫存最高時達370餘萬噸。
中儲糧北方公司依托『嫩江中國大豆之鄉』和非轉基因大豆主產區的區位優勢,發揮國際負責任大豆和國內有機大豆、小麥的認證品牌影響,通過對當地農民開展農業科技引領和種植輻射帶動的作用,加大與農戶的聯合,擴大區域優良品種的種植規模,掌控更多的優質糧源。同時,充分利用高寒地區的自然氣候條件,大力推廣低溫、綠色儲糧技術的應用。加強倉儲智能化建設,大力推進倉房保溫密閉和內環流集成技術應用,70%的倉房安裝了內環流通風設施。力爭兩年內,完成剩餘30%固定倉內環流控溫儲糧技術改造,實現轄區智能化和科技儲糧標准化全覆蓋,實現綠色儲糧的目標,在當地糧食行業中成為糧食管理的領頭雁。
圍繞中心抓黨建凝神聚氣增合力
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我國國有企業的光榮傳統,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是我國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中儲糧北方公司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加強黨的建設不放松,全面從嚴治黨、從嚴治吏,深入開展系列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和『兩學一做』等學習教育,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筆者在中儲糧北方公司見到了公司黨委書記張慶龍、身材魁梧嗓音渾厚的他說:『北方公司是家軍轉企業,乾部職工來自全國146個縣市區(旗),維護軍轉企業和員工的思想穩定,保證復轉軍人的待遇,是公司黨委的重要工作之一。公司黨委在沿用軍隊黨建思想政治工作好的經驗基礎上,深入研究企業黨建思想政治工作,從公司機關到基層單位都成立了黨組織。公司設立了黨群部門,並配齊了政工乾部,保證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開展。公司堅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與生產經營工作同部署、同檢查,並列入了基層單位和負責人業績考核內容,有效解決了有些人認為思想政治工作是「軟指標」的問題。公司制定了涉及黨組織建設、紀檢監察、企務公開、宣傳文化等方面的規章制度40餘個,使黨建工作有章可循。落實黨建工作經費預算要求,納入年度財務預算,保證了有經費辦事。紮實推進黨組織規范化建設,三年來,公司投資90餘萬元,改造完善了黨組織陣地,建立了黨員活動室,達到了「五有」標准,保證了有場所議事。作為軍轉企業,北方公司黨委把軍隊的政治工作優勢融入企業的黨建工作之中,圍繞經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群眾優勢,從嚴治黨、從嚴治企,不斷提昇企業核心競爭優勢,為企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思想保證、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
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通過專題培訓會、中心組學習會、『七一』紀念大會、巡回講黨課、專題輔導、專題研討、知識測試、征文等形式,學習黨章黨規、學習系列講話。結合工作實際和行業特點,深入開展『做合格黨員、做行業模范』活動,開展了『共產黨員機組』、『黨員先鋒號』、黨員責任田(倉、林)、紅旗倉、黨員示范倉等爭創活動。通過學習教育,廣大黨員乾部理想信念進一步堅定,『四個意識』進一步增強。
加強黨風廉潔建設,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著力構建『思想防線、做人底線、守紀紅線』三條生命線,狠殺吃喝、賭博、送禮三股歪風,嚴肅查處違規違紀人員,為企業健康發展提供保障。堅持人纔強企,加強隊伍建設,推進員工素質工程,著力打造中儲糧鐵軍隊伍。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宣貫中儲糧核心理念,大力弘揚責任文化、感恩文化、團結文化、誠信文化,持續推進『發揚軍隊光榮傳統、弘揚黑土地精神、做優秀中儲糧人』軍轉企業文化。公司被評為黑龍江省文明單位標兵。
社會責任扛在肩忠誠報國為人民
中儲糧北方公司在發展自身的同時,認真履行社會責任,解民困、化民懮,助民富,為駐地的經濟發展和公益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在糧食收購中,服從國家宏觀調控,嚴格執行糧食收儲政策,充分發揮『一站式』服務中心作用,積極為售糧農民免費提供曬場、休息場所、飲用水等服務,竭盡全力為售糧農民提供優質服務,積極應用『一卡通』出入庫系統,優化了入庫、錄入、檢驗、檢斤、卸車、結算等流程,既保證了糧食收購質量和進度,又最大限度的縮短了糧農來庫售糧等待時間,解決了農民賣糧難問題。自2008年啟動政策性收購以來,累計收購臨儲糧436萬噸,累計兌現收購資金125.9億元、收購費用2.2億元、露天搭建費用1.7億元,為促進當地農業生產、農民增收、糧食倉儲貿易和物流產業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據不完全統計,中儲糧北方公司轉制以來,為駐地納稅3.6億元,平均每年納稅4000萬元左右。其中:繳納各種稅金2.3億元,平均每年繳納1400萬元左右;繳納社保費用4.4億元,平均每年繳納2800萬元左右。為地方培訓農業技術人員800餘人次,提供優良品種200餘萬斤,捐贈農業機械15臺套,為駐地解決就業760多人;在春節期間連續17年向駐地嫩江縣和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自治旗各捐贈面粉10萬斤(1000餘萬元),為支援公益事業和困難農戶捐款捐物1200餘萬元,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做出了貢獻。在負責總公司對口的黑龍江省拜泉縣扶貧工作中,落實扶貧資金1600餘萬元,建設了兩所中儲糧希望小學和兩所農民技術培訓學校,修建道路50餘公裡、橋梁12座,機井1眼,受到了地方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的高度贊譽。中儲糧北方公司被命名為『中央企業扶貧開發工作先進單位』。
陽光沐浴黑土地,鐵軍隊伍展英姿。在未來的發展建設中,中儲糧北方公司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狀態,更加求真務實的作風,更加紮實有效的工作,紮實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和綠色糧源收儲基地建設,全力打造中儲糧金字招牌,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現農業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