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31日訊(記者 郎艾迪 編輯 王艷)一段塵封的歷史往事,一段與日偽激戰的悲壯情結。76年前,在東北大興安嶺的深山密林中,不同民族的11人緊緊地站在了一起,他們代表著抗聯三支隊的各族戰士和當地的少數民族,團結一致,抗戰到底!
76年後,為了那段不能忘卻的歷史,由東北抗聯老戰士與抗聯後人發起的尋找當年與抗聯並肩作戰的少數民族兄弟的親屬後人的工作開展。抗聯後人王曉兵先生是這次尋找當年『11人抗日聯盟』後人的發起人和組織者。
近日,現年69歲的王曉兵先生向記者講述了這段東北抗聯鮮為人知的抗日故事。王曉兵之父王明貴是東北抗日聯軍著名將領,1934年5月參加革命,1936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蘇聯『紅旗勛章』,俄羅斯『朱可夫紀念章』。2005年6月22日於哈爾濱市病逝,終年95周歲。
1940年4月,東北抗聯北滿部隊改編為第三路軍下設四個支隊,王明貴任三支隊支隊長。1941年6月,在大興安嶺畢拉河流域,王明貴等三支隊乾部4人與鄂倫春族部落首領蓋山等7人人結拜為『抗日義兄弟』。在畢拉河南岸鄂倫春族生活地區為抗聯部隊建立了穩固的後方基地,為對有力的打擊日偽軍打下堅實基礎。同年,王明貴率領三支隊深入嫩江平原,攻打了鎮威莊、寶山鎮,三支隊奔襲紮敦河木營,攻克了呼瑪縣境內的會寶溝、鬧達罕、青龍小溝等金礦。三支隊在當地廣大群眾的支持下縱橫大興安嶺、嫩江平原,不僅消滅大批敵人,先後解救千餘在日本金礦和伐木營的中國勞工,強烈地震憾和打擊了日偽統治。敵人不得不緊急調動黑河省、嫩江省、興安東省、興安北省共計2萬餘兵力,在飛機的配合下發動了大規模的圍剿討伐。1942年2月,在大興安嶺庫楚河之戰,是東北抗聯歷史上最為悲壯的一頁,在冰天雪地嚴寒中三支隊與敵人進行7天7夜的殊死的戰斗,有百餘名抗聯指戰員血灑疆場長眠於白山黑水間,戰斗到最後只剩下11人,突圍過江撤退到蘇聯境內。
為告慰革命先烈英靈,讓後人緬懷和紀念那一段悲壯的抗戰歷史,王曉兵先生將尋找當年參加結拜的『11人』情況公布,希望有知情者提供幫助,能夠找到這些抗聯後裔,老大蓋山(鄂倫春族):已經與外孫女英傑、外孫吳慶龍建立聯系;老二義爾格程(鄂倫春族),親屬沒有找到;老三額勒格蘇(達斡爾族):兒子巴音已故,孫子鄂雨生正在聯系之中;老四孟常書(達斡爾族):已與曾孫孟力山建立聯系;老五廷寶(鄂倫春族):已與外孫女吳秀英建立聯系;老六侖布列(鄂倫春族):自稱是親屬,已建立聯系,正在確認之中;老七王明貴(漢族):後代已經建立聯系;老八興元(達斡爾族):自稱是親屬,已經建立聯系,正在確認之中;老九高邦華(漢族):1942年犧牲,已於其侄外孫王瑤建立聯系;老十陳雷(漢族);其夫人李敏是抗聯老戰士,健在,93歲;老十一安永化(朝鮮族):1942年犧牲,親屬沒有找到。
[注]抗聯三支隊的戰士有:漢族、滿族、朝鮮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蒙古族、回族。當地部落的少數民族有鄂倫春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共計8個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