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日訊 扶貧工作除了送錢、送物和幫助貧困群眾解決臨時困難之外,很重要的部分要放在扶志、扶思想和精神上,讓農民知道科技可以創造價值,使農民開闊眼界,用差距找尋自己的『窮根』,讓農民心懷希望,為自己制定一個全新的目標,為打贏脫貧攻堅打下堅實基礎。
今年5月22日,市質監局工作隊正式入駐湯原縣竹簾鎮龍江村,工作隊員們在走訪調查中發現,作為傳統水稻村,村裡有著255公頃的水稻種植面積,每公頃水稻產量在8噸左右,可在其他同等積溫地區同樣種植品種的產量可達9至10噸。如果每公頃產量能達到10噸,按每公斤水稻收購價3元計算,僅此一項就可為龍江村農民年增收135萬元。
龍江村的灌溉水是湯旺灌渠的水,水質和水溫非常好,但為什麼產量上不去?問題出在哪?
帶著問題,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白玉多次走訪佳木斯寒地水稻栽培技術推廣協會,向副會長安伯民諮詢,最終確定了問題的結癥在於技術。
7月26日,工作隊邀請安伯民來到龍江村,現場為種糧大戶講解如何依靠科學種田提高產量。為了解開農戶們心中的顧忌和疑慮,白玉決定要帶龍江村的種糧大戶們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駐村工作隊帶領龍江村班子和18位種糧大戶先後來到東風區建國鄉高產實驗田、泉林紙業、潤特集團進行參觀學習,讓龍江村的種糧大戶們感慨良多。
在東風區建國鄉黎明村的高產水稻試驗田裡,龍江村書記劉兆北邊聽專家的講解邊彎腰摘下幾科稻穗,仔細觀察稻穗的成熟度說:『這些年咱村的水稻算是白種了。』
劉書記告訴記者,當初駐村工作隊要拉村民來佳木斯看高產田,他以為還是像以前一樣開現場會推銷種子和化肥,沒想到駐村工作隊請的專家真接地氣,在田間地頭用水稻說話,實實在在指出了我們村民在種植水稻中的不足。『我們以往育苗時下種量太大,光想著省事,沒考慮供養不足導致的苗弱。施肥就是二胺、尿素、鉀肥這老三樣,從沒考慮過應該土地缺什麼,肥怎麼施,結果利用率低。我們村的水稻也沒人會田間管理,導致病蟲害和雜草過多,直接影響到產量的下降。親眼所見纔知道,原來我們的水稻可以提高這麼多產量,我們村全面脫貧看來指日可待。』劉兆北說。
白玉介紹,在三個多月的駐村工作中,他發現龍江村的農民並不懶,主要是思想觀念陳舊,而且大多數村民連佳木斯都沒來過,更別說出來考察。『去水稻高產田是讓農民知道自己種田技術的差距;去泉林紙業是想讓農民的秸稈變廢為寶,每年的秸稈送到泉林來不但有每噸500元錢的收益,同時杜絕焚燒秸稈也是一項環保舉措;去潤特集團是讓農民看看最先進的「稻田地膜」,希望以後農民能種出精品糧、品牌糧,通過提高眼界,讓農民思想上提高致富意識,力爭早日脫貧。』白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