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6日訊(記者 陳顯春 程揚帆 編輯 王輝)綏化『五谷雜糧』下江南活動開展一段時間以來,各縣(市、區)頻傳捷報,對接企業、學習考察、地推農產品、建設渠道等等,每項活動均擲地有聲、石落水濺。
一輛輛大篷車行駛在江南的路上,綏化『寒地黑土』品牌逐漸深入人心,已是不爭的事實。

北林區『五谷雜糧』下江南車隊整裝待發。

海倫團隊簽署6000萬元協議。
可是,一切只是開始。政府如何搭好臺,企業如何唱好戲,纔能不負初心、不忘終始。
東北網記者跟隨海倫下江南團隊所見所聞,感同身受。通過對接企業、考察學習、地推農產品、渠道建設等方式,鍛煉走出去的企業,那麼企業學到了什麼?我們所謂種得好的標准,是否還有待提高?我們所追求的銷得好,與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相比,是否已找到了營銷理念上的差距。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和剖析,當然,有更好的經驗值得借鑒。

秦皇島市民點贊『寒地黑土』特產。東北網記者 侯巍 攝

深圳市民品鑒海倫富硒大米。東北網記者 陳顯春 攝
海倫企業在深圳市深彤鑫集團觀看完『以蟲殺蟲』的專題片後,海倫市富硒辦主任郭長生對身邊的海倫企業家們說出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們的種得好的標准還太低,我們的有機種植,使用的是有機肥料、人工除草,各項化驗指標達到了有機認證標准,但沒有科技含量,沒有新技術的應用。』不學不知道,學而致用,方為學到。這只是其一,是否還有很多前沿農業新技術的應用,我們不得而知呢。走出去學習,請進來交流,效果顯而易見。不容忽略的事實是,綏化廣袤的黑土地,大農業、大基地,優質水源、充足日照、寒地氣候,即便有了這些優異的自然條件仍遠遠不夠,新科技、新技術的引入和植入也很必要。
再說營銷。在考察完回駐地的車上,海倫一位企業家與記者交流銷售中要量還是要品牌的問題。深圳市深彤鑫集團系廣東省糧食龍頭企業,年銷售大米10萬噸,一部分來自黑龍江、遼寧,一部分來自進口,除進口大米外,其他地區大米統一一個品牌銷售,只在產品包裝上注明了產地。

綏棱團隊在上海騎單車宣傳。東北網記者 王忠岩 攝

推介會現場嘉賓瘋狂掃碼關注『寒地黑土』物產。東北網記者 陳顯春 攝
話題回到上述交流的問題。海倫這位企業家是否願意給其他企業供貨,從而放棄自己的品牌呢?他給出的答案是:量大可以供貨,但也不願放棄自己的品牌。這也沒有錯,只要你的品牌足夠亮夠響,渠道自然不缺。可是,現實卻並非如此。海倫在這次活動中,10家企業帶來了10個品牌甚至更多。那麼問題來了,在地推中,不免讓消費者眼花繚亂。都說自家的好,那麼哪個品牌更好呢。當然,通過消費者現場品嘗,好與壞自有定論。但有一個不爭的實事卻是,價格不是優勢,不是貴的就不好賣,便宜的就賣得多,對於發達地區的人來說,好吃就是硬道理,人家不差錢。這就涉及到品牌建設與營銷關聯性的問題。
此前記者采訪深圳市震華康宇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陸佩信時他說道:『海倫的農副產品品質很好,但企業單打獨斗不行,想要宣傳出去,就需要政府把資源整合到一起,形成統一品牌,進行集中宣傳,打造核心競爭力。』
在對接中,多次聽到黑龍江地區非常有名的大米地域品牌,這既是黑龍江人的驕傲,同時也讓其他黑龍江地域盛產同樣優質水稻的同仁們生羡。『海倫大米』、『綏化大米』、『慶安大米』、『綏棱大米』等等,在品牌建設的路上,任重而道遠,打造一個統一的地域性品牌勢在必行。
綏化『五谷雜糧』下江南的初心,就是共同打造『寒地黑土』品牌。大篷車已行駛在路上,綏化各縣(市、區)65家企業推廣團隊已經在進行渠道建設、品牌推廣。再長的路,也不如我們的腳長。追逐夢想的腳步,既然已經開始,豈會輕易停歇。只有堅定地走下去,纔能一往無前。
記者截稿前得到消息,海倫團隊先遣人員已經趕到福建泉州准備對接該站活動,而海倫的企業仍留在首站深圳進行對接、找渠道。綏化『五谷雜糧』下江南這場大戲的主角們,已經進入角色,他們的精彩演出,纔是叫響『寒地黑土』品牌名片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