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10日訊 寶清縣針對定點駐村扶貧工作中發現的部分貧困群眾家中缺少勞動力,缺乏發展經濟的能力以及等、靠、要思想比較嚴重的問題,寶清縣為貧困群眾送路子、送招數、送政策,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讓貧困群眾有盼頭有奔頭,充滿了對生活的信心和期盼。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駐村工作隊普遍注重投入資金幫助打井、修路、架橋等,盡管這些舉措是必要的,老百姓是歡迎的,但是這些只能見到短期效果,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的發展問題。俗話說得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駐村工作隊必須要轉變觀念,著眼農村長遠發展,因村制宜地發展特色產業。各村的資源條件各不相同,有的村依托河流適合種水稻,有的村離城市較近適合種瓜、種蔬菜;有的村水草、林地資源豐富,適合養豬、養牛、發展鄉村旅游等,駐村工作隊必須根據本村的實際,搞好前期調研工作,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不能盲目跟從。
因戶制宜,增強致富本領。堅持『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的思路,讓農民『富袋子先富腦子』。定期邀請農業技術專家利用農閑時節深入村屯為貧困戶開展各類技術培訓,針對農村生產問題進行現場指導,幫助貧困戶解決生產難題,有效提高了貧困戶的致富本領。針對貧困戶門路不廣、資金不多、技術不足的問題,廣泛開展『結對認親』幫扶活動,鼓勵本村屯的致富帶頭人、科技示范戶、種植養殖大戶與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通過先富帶後富、強戶帶弱戶,促使貧困戶致富增收。要充分利用閑暇時間,組織貧困戶收看致富典型的先進經驗、致富門路,激發貧困戶科技致富的信心和熱情。
因人制宜,幫助精准脫貧。一個人之所以長期不能擺脫貧困,有很多原因,或者因病致貧,或者因災致貧,或者理念陳舊、思想不解放等,歸根結底在人的身上,需要因人制宜。駐村工作隊需要充分了解扶貧對象的所思所想,對癥下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針對年齡較大、無勞動能力的孤寡老人,通過發動黨員乾部出資、出力,幫助其改善生活狀況,增強其生活信心。對有勞動能力、有創業願望的貧困群眾,鼓勵其自主創業,幫他們尋找適合的創業項目,並積極協調銀行等金融部門幫助其申請創業貸款。對子女難以完成學業的貧困群眾,采取建立長期助學計劃,使其順利完成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