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11月19日訊 取土和水,拾柴起火,以金著色,淬煉成器……38歲的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雕塑教研室主任王仁亮,經過多年鑽研,將黑龍江省高嶺土與寒地柴窯相結合,在省內首創,燒制出了『黑龍江特色高溫瓷』。這種瓷,金色、不上釉,與南方瓷器有很大區別。11月18日,王仁亮帶著他帶領學生創作出的作品,參加全國大學生雙創十周年慶典,並成為活動中唯一入選的我省陶瓷作品。
【黑龍江瓷咋燒?】
金木水火土全都融入『龍江元素』
『黑龍江陶瓷資源不同於南方,有著鮮明的獨特性,正是這種獨特性讓我對燒瓷著迷。』王仁亮說。他1980年出生,2002年從哈師大美術學院雕塑專業畢業後留校,出於本專業需要,於2013年開始柴燒理論研究。最初只是為了燒制雕塑,在研究過程中,逐漸對燒制瓷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產生了燒制本地瓷的想法。
2015年,王仁亮在哈爾濱市阿城區料甸鄉建起了一座柴窯。阿什河的支流從門前流過,是村邊樹林裡的一處院落。與周圍的鄉村景色略有不同的是,普通的農家院裡堆放的是秸杆垛,而這個院子裡卻堆著高高的松木垛。這些都是王仁亮燒窯用的原料。
王仁亮說: 『最多的時候,院子裡堆的木柴達到100立方米。都是落葉松。來源於附近木材廠淘汰的不成材的木料。』王仁亮認為這種木頭是一種能代表黑龍江地域特點的木頭。 『要燒出本地特色的瓷器,就要融入「本地元素」』。
『柴窯是最古老的燒制方式,只有用柴窯纔能表達出本地瓷器的特有韻味,這是燒出黑龍江特色瓷器的關鍵之一。』據介紹,國內現有電窯、氣窯和煤窯可供選擇,而王仁亮最終選擇柴窯,看中的就是柴窯的自然屬性。他說,沒有本地木料參與燒制,本地瓷就少了一個本地元素。 『松木柴燒的瓷器,整體散發著松香氣,通過燒制,落葉松的粗朴,傳達給了瓷器,形成了獨有的感覺,也激發了我的創作源泉。』
最初,王仁亮主要借鑒景德鎮、淄博和日本的燒制經驗,燒制瓷器用的是南方土。 『因為那時我還沒找到本省的高嶺土。』王仁亮說,沒有高嶺土也可以燒窯,但是燒不出瓷器。也就是說,要燒出本地瓷,找到本地高嶺土是關鍵。但當時王仁亮堅信黑龍江盛產礦產資源,一定可以找這種土。 『早在金代時,黑龍江區域內就有過燒瓷的記載,這也說明附近能找到制作原料。』經過不懈地了解,在有關部門工作的朋友給他帶來了一個好消息,黑龍江的確有大量的高嶺土儲藏,具體位置就在齊齊哈爾地區。自此,黑龍江的高嶺土被運用到了柴燒陶瓷當中。
【黑龍江瓷多難制作?】
創下78小時燒制紀錄四季變化都要考慮其中
王仁亮的窯口一年四季都在燒,他認為, 『每個季節的溫度不同,氣壓和周邊環境也不同,而周邊因素的微小變化都會影響最終的燒制結果。』夏季,燒窯一次最短都要24小時,到了冬季最冷的時候,燒制時間就會成倍增加。為了達到理想的爐溫,最長時間曾經創下連續燒制78小時的紀錄。同時,冬季裝窯的時間也會成倍增加,裝一次要三天時間,是夏天的三倍。但是,所有這些困難都擋不住王仁亮對燒制效果多樣性的探索。正是如此的全身心投入研究,他燒制的瓷器,纔有了今天意想不到的『金色效果』。
『一件瓷器的燒制大致要經過配泥、煉制、陳腐、制坯、速燒和柴燒等幾個過程。准備原料的過程,就像普通人家做面食的發面過程,高嶺土在舂洗之後形成泥漿,乾燥後形成泥塊,要經過長達半年的陳腐過程,增加其有機質含量,這樣的原料密實程度高,纔能達到可塑性和韌性強的要求……』一說到燒窯、做陶器,王仁亮就滔滔不絕。
2016年,他的『金瓷』燒制方法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同年10月, 『寒地柴窯建設與燒制研究』課題完成。今年,黑龍江省高嶺土與寒地柴窯結合燒制特色陶瓷研究被評為省級大學生創新項目重點課題。11月18日,王仁亮攜帶他的『上京金瓷』作品參與全國大學生雙創十周年慶典,成為活動中唯一入選的省內陶瓷作品。
【黑龍江瓷啥樣?】
精品瓷器接近金色制作過程中無需上釉
2016年元旦,王仁亮用『柴窯+本地高嶺土』燒制出了第一窯『黑龍江特色高溫瓷』,到目前為止已經燒制了24窯。自從第一窯黑龍江高嶺土燒制的特色陶瓷作品成功後,他就被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吸引,再也無法離開。
在王仁亮的工作室裡,擺放著許多成品瓷器,有黑龍江特有的海冬青、雞腿瓶、六耳鍋,還有橫把壺、花器、茶器、酒器、雕塑和壁畫等。這些瓷器,與一般市面上常見的瓷器不同,風格粗獷古朴,器形自然,天然雕飾,顏色在黃與橘紅色之間變化,精品接近於金色。 『這種色彩的呈現,就是黑龍江特色高溫瓷的特點。』王仁亮說,正是因為這個色彩,他將自己燒制的瓷器定名為『上京金瓷』。
據介紹, 『上京金瓷』主要有兩大特色,一是燒出的顏色不是白色而是金色,這是由本地產的高嶺土決定的。王仁亮說: 『本地高嶺土的鐵含量高,形成了「金瓷」的特點,有別於南方的瓷器。』其次是,制作過程中無需上釉工藝,燒成後表面形成的玻璃體是自然形成的,來自於柴燒原料松木產生的碳灰自然吸附,也使得瓷器表面形成的圖案更為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