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慶
搜 索
大慶剪紙藝術家葛濤用香頭創造出一個『新世界』
2017-11-21 08:53:00 來源:大慶網  作者:王翠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11月21日訊 在省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暨一帶一路民間工藝精品展上,一幅『關東民俗系列燙紙』作品讓所有參觀者連連稱奇,嘆為觀止!『真新穎!』『原來,剪紙並不局限於用剪刀,還可以用香燙啊!』『這種創新太好了,一定要堅持下去』……

  大慶市剪紙藝術家葛濤用香頭『剪』出逼真的大樹、小鳥和鳥巢,表現只有國家繁榮安定纔能有小家其樂融融的寓意。該作品《有國纔有家》獲得此次展覽的金獎。

  日前,記者來到葛濤的工作室,先睹為快。

  關東民俗系列燙紙之《有國纔有家》。

  用一顆匠心傳承和創新剪紙藝術

  進入葛濤的工作室,滿眼的紅色剪紙作品中,這幅『關東民俗系列燙紙』雖然不大,但非常顯眼,構圖疏密有致、飽滿大方,讓人直呼『漂亮!』只見作品中紋理清晰的黑色枝丫在泛黃的底紋映襯下,仿佛鍍了一層金色,紅色的小鳥和鳥巢掩映在樹杈間若隱若現,為整幅作品增添了情趣,也更顯自然。整幅作品寓意家國兩依依,有國纔有家。

  葛濤告訴記者,這幅作品從創意、構思、設計畫面到制作完成,歷時半個多月,其中最大的創新就是突破『一片紅』的傳統剪紙,首創用燒著的香頭燙出圖案的技法。

  創作過程中,葛濤不厭其煩,幾易其稿。

  關東民俗系列燙紙《四靈圖》。

  『為什麼想到用香頭燙?』面對記者的問題,葛濤脫口而出:『用一顆匠心傳承傳統藝術,是每一位藝術家的責任。』

  和很多人一樣,剛開始跟隨母親學剪紙時,葛濤也就是剪些傳統的題材,諸如『年年有餘』『金玉滿堂』『關東十大怪』等內容。當然,這些題材作為基礎,不但現在要剪,今後也要繼續傳承下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後,還得對傳統剪紙藝術在題材和技法上進行大膽創新。』葛濤如是說。他的作品雖然多次參加國內外美展,並多次獲獎,被多家博物館珍藏,有些作品還被黨和國家領導人作為國禮贈予外國元首,但怎樣創新卻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最後,他將目光鎖定在用香頭燙畫上,『這也是對傳統的一種繼承,因為在沒有發明剪刀前,古代的藝術家們就用過火燙的技法。』

  說乾就乾,經過一年多的嘗試,葛濤終於成功開創了用香頭燙的剪紙技法。目前,該技藝已申請專利。

  關東民俗系列燙紙《鐵人像》。

  用幅幅作品展現對大慶這座城的愛

  在葛濤工作室,記者見到了另一幅金獎作品——《和諧家園》,是為今年由省文化廳主辦的『龍江情·黑土韻』首屆剪紙展特意創作的。藍色的剪紙作品,有兩大元素,一是大慶建築,涵蓋肇源的衍福寺雙塔、城市之光、電視塔、油田公司大樓、鐵人紀念館等重要標志性建築,二是大慶濕地保護區裡的荷花池、蘆葦塘、百鳥天堂,展現了綠帶相連、森林環抱、城在綠中、湖在城中的生態大慶形象,寓意大慶是現代城市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家園。

  鐵人像、松基三井、井架……大慶元素一直是葛濤鍾愛創作的剪紙題材,其中有不少獲得了國內大獎,諸如,《大慶濕地百鳥圖》剪紙長卷被大慶市博物館和首都博物館收藏,《濕地精靈》榮獲首屆『神鶴杯』剪紙大賽金獎。

  『從17歲當兵來到大慶到現在,我切身感受到了大慶飛速的發展變化,發自內心地想要贊頌這座城市。』葛濤說,當想到圍繞『龍江情·黑土韻』創作一幅作品時,便第一時間選擇了《和諧家園》這個題材,選用藍色紙,巧妙利用剪紙陰暗關系體現樓房立體感,在強調畫面美感的同時,更營造了錯落有致的氛圍,展現大慶這座生態文明城。

  用一份公益心托起傳承夢

  其實,早在一個多月前,記者就試圖約訪葛濤,但一直未能成行。

  『我的空閑時間,多數都用在了公益活動上,我要讓更多的人來學習剪紙。』葛濤告訴記者,一到周末,他就奔波於煉化公司、石化公司、市總工會等舉辦的各個剪紙技能培訓班,去免費授課。

  說起這事兒,葛濤深有感觸地說,家族剪紙技藝傳到他這一代已是第五代,目前家裡同輩的15個孩子中只有他會剪紙。『每年我都去拜訪我的恩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傅作仁,每次去老師都會拉著我的手,眼含熱淚地說,「你一定要把這門技藝傳下去」!』

  說到這裡,葛濤從櫃子裡翻出了自己搜集的虎頭帽、虎頭鞋……這些已經非常少見的物件。他說,他經常去拜訪一些老藝人。老藝人的生活大都清貧,因為他們不願把手藝當商品賣掉,而是當成生命的一部分。葛濤說,每次去看老藝人,都會發現有老人離世。一位李奶奶的話更是讓葛濤心痛,她對葛濤說:『我的奶奶、媽媽都會剪紙,傳到我這裡,不管我的孩子學不學這手藝,只要我活一天,就不能讓剪紙在我手裡沒了……』

  自身傳承剪紙藝術的使命感、對老藝人的敬佩心,讓葛濤毫無保留地傳授著剪紙技藝,『只要有人想跟我學,我就會教。我要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傳播、傳承傳統文化中來。』

責任編輯: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