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2日訊 初冬來臨,空氣中帶著一絲絲寒意,預示著一年的光陰已接近尾聲。駕車從齊甘高速共和段駛過,道路兩側盡管已被白雪覆蓋,卻依稀可見成片成片已收獲完畢的水稻秸稈矗立在塊狀的田野之間。就在去年,這裡還是整片的玉米地,農民還在為極端乾旱天氣帶來的減產而發愁。
梅裡斯達斡爾族區共和鎮耕地面積18.46萬畝,長期以來一產獨大,玉米種植面積佔到全鎮總耕地面積的85%以上。隨著國家玉米臨儲政策調整和極端災害天氣的頻繁出現,傳統的粗放型種植結構已難以支橕共和鎮的可持續發展。『致力於把梅裡斯打造成為齊市的後花園、菜籃子,打造成為齊市近郊區域性田園綜合體』,梅區提出的以城帶鄉、跨界融合的農業區發展新路,讓小鎮共和迅速摸准了自身發展的脈絡。
勝利村溫德友兩口子家中有15畝地,去年種的全是玉米,收成也就勉強糊口。年初鎮裡協調土地流轉時,他迅速將全部土地流轉到了水田合作社,隨後又到合作社務工。今年的作物生長期大田仍舊受旱,而水田則影響甚微,很多人都不禁開始算起了經濟賬。對溫德友來說,連包地帶打工,預計月平均收入都要抵得上去年全年的總和,現在他可是非常慶幸當初流轉時的毅然決然。
共和鎮地理位置優越,齊甘高速和齊龍線一縱一橫,形成對外交通的兩條大動脈,土地平整、水源充沛、生態優良,綠色發展和對外開放優勢明顯。此外,當地農民還有多年的瓜菜種植傳統,只是長期以來僅滿足於自給自足。在當年玉米價格堅挺之時,對調換品種沒有欲望,在玉米價格出現波動後,對調換品種又猶豫不決。可以說,這裡有著地域優勢的先決條件,還不缺少種植技術,唯獨農民腦子裡對接市場的疙瘩始終解不開。
什麼比玉米強,就調什麼;什麼能賣上價,就種什麼。共和鎮結構調整的關鍵,與其說是積極謀劃出路,還不如說怎樣打破農民思想桎梏來得更為切合實際。
像溫德友這樣今年把旱田流轉出去改種水田的並非個例,而接受鎮裡意見指導,拿出更多精力改種經濟作物的同樣不在少數。在雙崗子村,他們創新出『認籌模式』,以回歸農村、體驗農業、幫助農民為切入,通過電商渠道將不少農家100平方米的小菜園租出了1500元的『天價』,將農村被忽略、被閑置的優質資源利用到了極致,不僅拓展了農民種植、養殖產品的末端銷售渠道,還為當地精准扶貧闖出一條新路。而永長村,他們將林果經濟同村屯綠化有機融合,也是勾勒出一幅樹在院中、院在林中的綠色畫卷。
今年,共和鎮新增水田36000畝,種植西甜瓜5200畝、油豆角1500畝、黏玉米1200畝、高粱1200畝、洋蔥400畝,優勢作物種植比例已接近全鎮總耕地面積的30%,其中以敖寶、共和、勝利、興華、雙崗子、永長6個村為主的蔬菜產業帶和水稻產業帶已然形成。6月10日,勝利村香瓜上市,第一秤開出6元每斤,至下市時,價格仍保持在2元每斤左右;7月5日,興華蔬菜種植合作社大棚裡的茄子、柿子、辣椒比菜園子提前一個月上市;8月3日,敖寶油豆角基地一片忙碌景象,豆角按訂單回收;9、10月間,全面進入大田收獲季,玉米、水稻陸續開鐮,『錢袋子』的豐收已是定局。
若說結構調整讓當地亮點頻現、讓農民鼓了腰包,那麼產業謀劃則更為這裡後續的發展注入了無限動能。結合地域優勢和資源優勢,推進農牧結合、種養結合、產加銷一體化循環發展,共和鎮今年在產業項目上同樣交出了讓人稱贊的答卷。
除天照牧業,天惠源肉牛,黑牛牧業,新河肉牛,玖潤食品加工,大牲畜交易市場等養殖、加工、流通項目運行順利外,齊齊哈爾尚宏北藥中藥飲片加工及種植項目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8000萬元,在敖寶村和永長村種植中藥材試驗田2000畝,年加工中藥材7000噸,年產中藥飲片5000噸;鼎泰牧業嘉鑫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豬場項目在隆勝村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1.5億元,存欄生豬80000頭,年出欄150000頭,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綜合性智能化生態養殖模式。而東方希望集團也正擬在共和鎮布局百萬頭現代生豬養殖項目,更將極大地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致富步伐。
『肯取勢者可為人先,能謀勢者必有所成』。揚長避短、揚長克短、揚長補短,現在的共和鎮,正在由過去的全區玉米主產地向稻米主產地、果蔬主產地轉變;由過去地地道道的農村向大田園轉變;由過去主要依靠玉米增收向種養加銷多元化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