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養老中心裡的幸福生活。記者劉心楊攝

幸福養老中心裡的幸福生活。記者劉心楊攝
黑龍江日報12月7日訊 雪花紛飛,記者從墾區建三江管理局前進農場驅車向北,在約6公裡處的路旁,看到一片磚紅色的巨大建築。這裡,就是被當地群眾稱為『保障庫』的建三江管理局救災物資儲備庫。裡面擺放的價值300多萬元的儲備物資都是來自於福彩公益金采購,儲備庫建設之初也有福彩公益金的支持。
防災減災是保障民生的大事兒。救災物資儲備庫的建設,對於墾區東部地區防災減災、保障祖國大糧倉意義重大。
走進佔地面積1萬平方米的救災物資儲備庫記者看到,大到發電機、小到救生圈的各種救災物資,整整齊齊、分門別類。建三江管理區民政局局長袁海龍介紹,這個儲備庫是從2015年開始籌備建設的,目前已經儲備了50餘種救災物資,倉庫建設用的材料都采用的是防火材料。據了解,建三江地區地處黑龍江、烏蘇裡江流域,歷史上曾多次發生洪澇及冰雹、風雹等自然災害,給農業生產、群眾生活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因為路途較遠,從省裡調配物資到災情發生地一般至少需要兩到三天的時間,而在當地新建的這家救災物資儲備庫,可輻射周邊15個農場,如果二期建設完,就能輻射牡丹江、紅興隆、寶泉嶺及建三江四個管理局,實現2個小時便可將救災物資運到目的地的規劃。
馬大爺和愛人24小時在儲備庫堅守崗位,重點工作是救災物品的防潮、防火、防鼠等。他時不時通過監控看儲備庫裡的情況,一天多次到庫裡巡檢,將新進的每一樣救災物資都擺放整齊有序。袁海龍說,目前儲備庫只儲備了60%的救災物資,還有很大儲存空間,如果將儲備庫填滿,預計需要資金800萬元左右。他說,剛剛建設完的儲備庫就派上了用場,2015年7月,距離儲備庫30公裡的紅河農場發生水災,儲備庫第一時間提供了救災物資;2016年8月底,烏蘇裡江內澇導致大水倒灌淹沒了一些民房,得到報告後,他們第一時間從儲備庫運了10頂帳篷到現場,解了燃眉之急。
在建三江管理局的局直所在地,還有一個福彩公益金支持項目——建三江幸福養老中心。該養老中心坐落在45公頃的森林公園中,距離附近的醫院僅200米。醫養結合,因服務好、硬件設施十分完備,平時是一床難求。
在幸福養老中心記者看到,寬敞的陽光大廳內有老人正在悠閑地散步,圖書室、按摩室、理療室、工藝花卉室等都有老人的身影。在這裡,工作人員親切稱呼老年人爺爺、奶奶。院長鮑首君介紹說,這裡的服務人員平均年齡27歲,都是專業護理人員,有著很高的職業素養,讓老年人有個溫馨幸福的晚年是中心努力追求的方向。記者在中心樓內走了一圈兒,處處窗明幾淨,歡聲笑語。張大爺是一位『老農墾』,已經在這裡生活了幾年時光。當年,為開發北大荒付出大半生的心血,腿腳也落下了許多小毛病。如今,在工作人員的悉心照顧下,身體硬朗,心情開朗。『國家政策好,讓我們這些老年人的生活過得越來越有奔頭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