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佳木斯
搜 索
佳木斯湯原縣太平川鄉為百姓繪就幸福圖
2017-12-19 13:24:30 來源:東北網-佳木斯日報  作者: 李文全 石岱鑫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12月19日訊 十九大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也為湯原縣太平川鄉精准扶貧、發展特色農業、強化招商引資、實施惠民工程等工作注入新動能。產業帶動調優結構,貧困群眾脫貧路上不孤單,農民致富路上唱新歌,一張幸福藍圖正徐徐展開。

  招商引資和產業項目建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這個鄉利用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的豐富物產資源和品牌影響力,吸引黑龍江省冠群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實施亮子河烤鴨蛋項目,此項目總投資3000萬元,目前水、電、廠房改造全面完成,加工設備購置到廠,技術人員正在進行培訓。項目預計年消耗原材料1000餘噸,出產烤鴨蛋近1200萬枚,年收入3600餘萬元,純利潤700餘萬元,培養40戶蛋鴨養殖專業戶,每戶養殖1000只以上,增加就業崗位200個。

  借助地理優勢,這個鄉以抗聯特色和雪鄉風格為主,在發展特色旅游項目上大做文章。在竹青村(含香山屯)規劃了特色采摘區、山參認領區、旅游接待區、驢友宿營區、廣場休閑區等五大功能區。發展具有濃郁民俗特色的農家樂8戶,目前已經完成民宿3座,高標准硬化、綠化、美化和新建特色柵欄8500延長米,新建休閑廣場2200平方米,為打造旅游專業村奠定基礎。

  太平川鄉在試種300畝旱稻喜獲豐收後,在太安村打造了寒地水稻旱作千畝連片種植科技示范園區。園區由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對78戶農戶零散地塊進行有效整合,實現連片規模化種植。通過園區示范引領,農民種植向多樣化、新型化、綠色化、品牌化發展,亮出『旱稻之鄉』新名片。目前,全鄉水田面積達到2.3萬畝,種植芽豆、紅小豆等經濟作物3萬畝,新完成旱改水5000畝,落實育秧大棚100棟。

  借政策的東風,這個鄉努力發展草喂牛、糞施地、地產草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全套農機設備給予50%補貼,每套農機具最高補貼50萬元,對稻草養牛產業活體抵押貸款給予年利率50%的貼息。與此同時,金谷源種植合作社在慶興村建設了2個單元存欄600頭的黃牛養殖場,綜合利用佔地3000畝的慶興『互聯網+農業』示范園區,打造設施先進、技術領先、品種優新,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於一體的現代化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區,可帶動200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太平川鄉利用光伏發電助力脫貧,在1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實施光伏發電項目,現已全部建設完成,並網發電,預計每村年可增收10餘萬元。大力發展木耳項目,在太華村園區原有30棟木耳大棚基礎上,再建吊袋木耳大棚20棟,現已投入使用,還計劃在義興村新建木耳大棚100棟,將帶動100戶村民增收。目前,全鄉木耳大棚共137棟,新建木耳大棚50棟,木耳總量達到2200餘萬袋。

  年初以來,太平川鄉黨委、政府在機制上明確分工,通過分街設立保潔員,開設榮辱榜等機制,獎優罰劣,在管理上做到精准到位,使得全鄉環境衛生整治實現新突破。竹青村和義興村硬化路面2.4萬平方米,鋪設邊溝1.7萬延長米,安裝路燈180盞。繼續完善太安村和太華村提檔昇級,共栽植金葉榆、王族海棠等綠植1.3萬株,種植花卉40餘萬株。這個鄉利用上級投入的94萬元實施惠民利民工程,村級自籌30餘萬元,在太安村和太華村建設了容量40戶的『幸福大院』,並配套建設2處街心公園和休閑廣場。目前已入住貧困戶、低保戶、危房戶、五保戶等34戶,切實解決了村民住房安全保障問題。

  太平川鄉黨委副書記張明軍告訴記者,太平川鄉還將以『五大發展理念』為統領,以增加財政收入和農民收入為中心,以美麗鄉村建設和精准脫貧為載體,實現林下經濟大轉變,招商引資增財源,依托農業抓牧業,依托項目促發展,促進太平川鄉發展在新時代邁向新臺階。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