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0日訊 近年來,我市森林食品產業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擺在突出位置,著力抓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延伸產業鏈、提昇價值鏈,推動全市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
今年以來,我市特色種養產業闖出基地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新路。其中,食用菌園區化建設已取得成效。食用菌總生產規模達5.6億袋,同比增長10%;棚室立體栽培、工廠化制菌技術得到全面推廣應用。以翠巒等6個黑木耳棚室栽培園區建設為帶動,全市新增黑木耳棚室1059棟,總數達1610棟,生產掛袋木耳3737萬袋。全市規模化菌包廠達到9個,年可生產三級菌包4570萬袋,伊林集團新建帶嶺年產2000萬袋的菌包廠和新青年產5000萬袋菌包廠,兩個項目均已開工建設;小漿果產業帶已見雛形,其中,上甘嶺溪水小漿果基地總面積達1233畝,友好科技示范園新增藍莓漿果種植面積1200畝,匯源集團在烏馬河種植藍莓1050畝,全市新增藍莓春栽面積2700畝;藥企一體化建設穩步推進。在格潤藥業、天一藥業、哈藥四廠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四大百草園建設成效顯著,南岔百草園的建設已完成種植面積4175畝,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湯旺河蒼術種植面積增加6000畝,鐵力局百草園新增黃?等種植面積170畝,紅星區新增平貝面積320畝,新增人參育苗面積3畝,靈芝種植面積300畝,林下栽培仿野生靈芝菌包20萬袋。全市藥材種植改培面積實現48萬畝;先進運營模式得到迅速推廣。寶宇農牧公司+林場+合作社+農戶的森林豬生產模式推廣到南岔、新青等地,推動森林豬飼養量迅速擴張到26.8萬頭,同比增長157%。如此一來,綠色產業基地與龍頭企業實現了緊密對接,越來越多的綠色生態食品基地成為眾多綠色食品加工企業的『第一車間』。
與此同時,我市白樺汁、山野菜、毛皮動物養殖等產業發展迅猛,與漿果、堅果、食用菌、林藥等產業鏈條多點突破形成新的產業鏈。天地源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錦秋天然飲品有限責任公司已貯藏樺樹汁2000噸,開發出樺樹汁酒、樺樹汁飲料等產品,為延伸白樺汁產業鏈條奠定了良好基礎。萊陽企業商會速凍蔬菜加工項目和山珍源公司山野菜保鮮加工項目,新增山野菜加工能力1.4萬噸,將帶動我市山野菜種植和采集規模的擴大。
我市積極發展會展經濟,探索新型營銷模式,品牌打造初見成效,推動綠色食品產業不斷實現創新突破。通過組織綠色有機食品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參加黑龍江綠色食品(北京)年貨大集、第十一屆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上海國際食品及飲料博覽會、廣州食品食材展等10餘次大型經貿活動,簽訂綠色食品貿易協議28項,簽約額達41.2億元,現場銷售額達24萬元,形成了企業、合作社、大戶全民參與營銷的濃厚氛圍。借助第三方平臺開設網店622個,銷售綠色食品8大類300多個品種。組建伊春電子產業商務園,入駐企業及電商平臺已達50餘家,形成了線上產品推廣、網店銷售支持、產品檢驗、物流快遞服務等配套體系。並確定主打『伊林』、『小興安嶺大森林』兩個區域公用品牌,有機食用菌、寒地小藍莓等十種森林特產,推薦『伊春黑木耳』農產品地理標志獲評『2017最受消費者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伊春藍莓』農產品地理標志參評了『黑龍江省農產品地理標志十大區域品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