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7日訊(記者王亮 編輯彭佳麗)不育苗,不插秧,像播種小麥一樣播種水稻,水稻能長好嗎?27日,在省科技廳和省農科院聯合主辦的黑龍江省水稻直播栽培技術總結交流培訓會上,8名水稻直播種植大戶通過自身實踐一致對該項技術點贊,稱水稻直播不僅省工、省時,還高產高效。

交流會現場。東北網記者 王亮 攝
據了解,水稻直播技術由來已久。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直播曾是我省水稻生產的主要技術模式。隨後,由於追求產量的提昇,水稻旱育稀植技術逐漸成為了水稻栽培的主流技術。但是,近年來受生產成本高等諸多因素影響,水稻旱育稀植的比較效益越來越低,農民又傾向於開始采用了直播技術。
交流培訓會上,進行了直播稻優秀種植者頒獎儀式,8名水稻直播種植大戶做了經驗交流。其中,綏化市綏棱縣郭彥文表示,今年直播稻種植面積為150畝,水稻直播栽培技術擁有著顯著的節本、低耗、節能、減排等特點,讓他們省心又省力。
『以前說「秧好半年禾」,講得是培育壯秧苗的增產作用,直接「漫灑」雖是偷懶省工的做法,但是農民種糧不僅算產量賬,還要算經濟賬,更要算時間賬。』省農科院張喜娟博士表示,水稻直播大幅減少用工,顯著提昇了水稻種植的綜合效益。

直播稻優秀種植者頒獎儀式。東北網記者 王亮 攝
少乾活、少操心,是水稻直播得到推廣的最主要原因。然而,目前水稻直播技術還有提昇空間。針對這一問題,自2015年起在省科技廳『寒地直播稻品種篩選及配套技術研究』重大專項的支持下,省農科院會同省內多家科研單位和涉農企業率先開展了大規模聯合攻關,對寒地直播稻的整地、播種、除草、施肥、灌水等技術環節進行了優化、集成與創新,並應用了激光平地儀、精確定量直播機等先進農機,大幅度提高了直播栽培的科技含量。有效地解決了直播種植成苗低、草害重、易倒伏三大難題,實現了農機農藝結合。
水稻直播技術現在推廣應用如何?記者了解到,開始是在黑龍江省的水稻主產區—三江平原試點種植。目前主要集中在建三江、饒河、撫遠、富錦、鶴崗等地,其他地區也有一些分布,包括齊齊哈爾、綏化、牡丹江、五常等地也有一定面積試種。其中,在哈爾濱大面積測產,旱直播平均產量1186.34斤/畝,水直播產量1199.7斤/畝;在建三江七星管局大面積測產,旱直播平均產量957.2斤/畝。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省水稻直播面積在700萬畝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