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袁英纔:精准智慧農業 為龍江打通農業規劃設計信息服務『最後一公裡』
2017-12-27 19:28:26 來源:東北網  作者:王春穎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12月27日訊(記者 王春穎 編輯 王輝)一萬多公裡的行程、屢下江南的求師之路,常駐田間地頭、足跡踏遍全省的實地考察……從建立農產品溯源體系入手,到溫室環境智能監測、土壤?情自動檢測、水肥一體化灌溉檢測、病蟲害防治預警、糧食倉儲環境監測、灌渠水量監測、養殖場物聯網監測等系統的研發,袁英纔用自己的行動和付出踐行著一名科技人、農業人的操守和情懷。用袁英纔自己的話說,在他心中一直有個讓農業插上科技翅膀的夢,這雙翅膀能夠助力龍江打通農業信息服務的『最後一公裡』,這就是精准農業、智慧農業。

  袁英纔工作照。

  袁英纔田間調研。

  袁英纔在試驗田。

  說起智慧農業,作為黑龍江翔冠勘測設計院的總設計師袁英纔總有千言萬語:『先進的物聯網技術既能讓工作人員在線實時了解農產品和畜牧產品的生長情況,又能實現遠程操控種養殖,可以完成對溫室蔬菜的澆灌、牛羊的飲水、喂飼等,更可以利用該技術來實現農田水利的勘測和設計規劃。』2018年,袁英纔和他的團隊還將承擔全國第三次土地調查的艱巨任務,他們將利用光譜、遙感和衛星等先進設備對全國土地進行勘測摸底。『在創業之初,我本人也是沒有想到農業科技能夠發展的如此之迅猛,』說起創業經歷,袁英纔感慨萬千。但毫不誇張的說,奔走於各類研究所、實驗室和農田間,袁英纔的智慧農業夢是用腳來丈量的,是用汗水書寫的。

  在公司起步之初,袁英纔將目標鎖定在了農產品溯源系統這一項目,因為他意識到能夠讓消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到所買的農產品從種到收的全過程,這纔是龍江農業推廣發展的『金名片』。而建立溯源體系,需要應用農業物聯網技術,當時該技術在龍江乃至在國內還屬於試行階段,很多設備還沒有在實際環境中應用過。為解決這一難題,袁英纔開始往返於東北農業大學的各個教學樓間,經過無數次從田間到實驗室的往返,終於建立了春雨農產品追溯系統。之後,袁英纔和他東北農業大學科技園的創業團隊通過結合物聯網技術搭建雲平臺,建立多要素自動檢測系統,使農業能夠更標准、更規范的生產,實現了農業物聯網和無線傳感器搭建技術的科研成果轉化。2015年開始,袁英纔和他的團隊還陸續研發了溫室環境智能監測、土壤?情自動檢測、水肥一體化灌溉檢測、病蟲害防治預警、糧食倉儲環境監測、灌渠水量監測、養殖場物聯網監測等系統,獲得了數十項軟件著作權和實用新型發明專利。讓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真正滲透進了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勘測設計等方方面面。

  袁英纔說,當下,農業信息化建設、發展精准農業將為龍江農業和龍江近期實施的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提供強大支橕。使用全球定位系統和計算機控制定位,進行精確施肥、播種、灌溉、施藥等作業,從而極大地提高種子、化肥、農藥等農業資源的利用率,提高糧食產量;建立以農業信息動態監測與速報系統、遙感為支橕的土壤?情、病蟲草害監測系統,不僅可以使植物充分吸收氮磷鉀等有益物質並轉化為植物所需的養分,使得生長期延長提高農產品質量,而且給建立高標准生態農田規劃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橕;加強農業信息服務工程建設、推進農業信息化,是逐步消除城鄉差距、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農業信息技術具有前沿性、超前性,可形成高技術產品與產業,將填補國內空白和發展新興產業。

  目前,省內有很多農戶關於農業信息建設的率先嘗試都嘗到了『甜頭』。據袁英纔介紹,虎林市良艷紅小豆專業種植合作社之前是一家以傳統水稻種植方式為主的企業,所產的大米雖然質量較好,但品牌度不高、賣不上價,加上憑經驗種植,經常受到自然災害和病蟲害的侵擾。2017年,袁英纔帶領團隊來到合作社講授『智慧農業』對農業種植的幫助,企業決定引進春雨農產品溯源和智能監控系統。智能監控系統的投用,使農戶在實時掌握了作物生長情況的基礎上,避免了災害的發生,提高了產量和質量;農產品溯源體系的引入,提昇了大米的品牌附加值。在上海的農博會上,良艷紅小豆專業種植合作社的大米賣到了48元一斤,大大調動了當地農民生產的積極性。阿城金京米業、綏化望奎實驗基地、農墾建三江農場等等運用春雨智慧農業的例子,在黑龍江省還有很多很多,通過引用高科技智慧農業手段,不僅大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更讓農民的錢包慢慢的變得鼓了起來,農民們都樂開了花。這些取得的成果,獲得了省市各級領導的贊許和認可。袁英纔本人也榮膺首屆2016年全國『十佳智慧農業優秀企業家』、2017年全國『十佳智慧農業應用創新獎』。

  采訪的最後,在記者問及袁英纔最喜歡的稱謂時,他說自己最喜歡被稱為『農業高科技拓荒人』,因為這個稱謂能夠激勵自己向著未來邁進,為龍江農業創新型發展和龍江農戶增收致富持續努力。

責任編輯: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