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呼蘭區楊木村裡的"小鮮肉"為產業扶貧打call
2018-01-02 17:28: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劉嘉 吳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編者按:

  年終歲尾,隆冬時節,東北網派出3路記者,歷時半個月,深入扶貧一線踏訪,見證並記錄黑土地上正湧動著的傾心幫扶、助推脫貧、為民謀福的澎湃熱潮。自1月2日起,東北網推出《扶貧一線踏訪記》欄目,聚焦精准扶貧,持續關注扶貧攻堅一線的那些人和事,傳遞龍江溫度,為龍江扶貧打call。

  東北網1月2日訊(記者 劉嘉 吳瓊 編輯 王艷)楊木村位於哈爾濱市呼蘭區,地處丘陵地帶,糧食產量少,交通不便利,是黑龍江省級貧困村,該村共有貧困戶254戶、541人。產業扶貧在脫貧攻堅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楊木村,金山合作社就承擔著這樣的角色。金山合作社采取以生態農業+畜牧業循環式發展模式,目前已帶動楊木村59戶脫貧。

  楊木村黨支部書記、金山合作社董事長劉福全向記者介紹說,農機合作社成立於2010年,由起初的帶地入社經營慢慢發展為以養殖產業帶動脫貧。合作社於2014年成立了糧食公司,2016年成立了養殖專業合作社。

  住在楊木村的張富,今年64歲,2015年患腦梗,老伴有心髒病,孩子也體弱多病,一家人的日子可以說是雪上加霜。之前一年收入5000元左右,後來村裡有了合作社,張富就把自己的20多畝地入了社,年底順利地拿到了3000元分紅。現在張富的病漸漸好了,能乾點零活,就來合作社打打零工,例如喂豬、起牛糞等……為了照顧貧困戶,別人一天的工錢是100元,張富的是110元。現在張富一年的收入在三萬元左右。張富高興地說:『只要我身體行,我就接著乾。』

  康金街道包村乾部金躍偉稱,目前靠帶地入社獲取的利潤很有限,合作社利潤主要靠二、三產業來帶動。目前合作社的牛只是賣到牛交易大市場,下一步他們有意與賓西這樣有實力的大屠宰場合作,成為他們的肉牛供應商。合作社的項目想要有發展、有市場競爭力就涉及擴大生產的問題,下一步將建立保鮮庫等設施。投入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僅靠政府貼息貸款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發展需求。『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講,我們的合作社還只是個「小鮮肉」,我們還需要繼續成長。如何注入和吸引更多的資金、盤活市場,與市場相銜接,實現產加銷一體,形成完整穩固的產業鏈條,將產前、產中、產後都納入到產業經營體系,也是發展中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責任編輯: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