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哈爾濱
搜 索
變『靠天吃飯』為『用天吃飯』 氣象為農深度服務延壽縣試點結碩果
2018-01-05 10:43:4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長虹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1月5日訊 數九寒天,大地封凍,農村進入了農閑時節。而在哈爾濱延壽縣卻有兩個『忙』人——年輕的縣氣象臺長王繼梅忙著更新手機APP的『異常天氣提醒』;加信鎮信和有機稻米專業合作社的青年帶頭人姚洪亮,剛剛簽下一筆南方大企業的大米供貨訂單,每斤價格比往年高出1.2元。

  這兩位年輕人的忙碌都跟我省氣象部門在延壽縣開展的一項工作有關:王繼梅剛剛拿回了『首屆全國氣象服務創新大賽』的獎杯;姚洪亮合作社的大米賣上了不同以往的高價,都有賴於今年省氣象局在此開展試點的『農產品氣候品質評價及溯源』實驗項目。姚洪亮指著大米包裝上的二維碼說:『別看這小玩意,可是幫了大忙!有了這「神器」作保障,我們市場議價心裡更有底氣了!』

  氣象為農,深度服務,我省強化政府主導,探索氣象為農的社會化發展,這項工作在試點縣延壽結出了碩果。

  選准一個點探索一個模式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先後下發《關於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的意見》等規范性文件,我省在全國較早地把氣象為農『兩個體系』建設由省政府發文統一部署,出臺了全國首部氣象信息服務管理地方性法規《黑龍江省氣象信息服務管理條例》,健全了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傳輸機制。

  2016年1月,省氣象局與北京華泰德豐技術有限公司簽署『氣象為農服務』戰略合作協議,並把國家級貧困縣延壽縣確定為黑龍江省首個氣象為農深度服務試點。緊緊圍繞『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打造農產品品牌』這一服務決策,依托當地已成型的農業物聯網資源,通過與華泰德豐和縣農業部門充分合作,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服務農業、服務地方、服務農戶的『互聯網+現代農業+智慧氣象』服務新模式。

  近日,記者在延壽縣信合有機稻米合作社的氣象為農深度服務站看到,這裡的屏幕可以展示來自合作社水稻田氣候儀器的監測畫面,可以顯示空氣溫濕度以及不停刷新的土壤水分、溫度、光照強度、風向、風速、雨量8個數據。

  信合有機稻米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姚洪亮說:『我們合作社從2008年成立以來一直都是堅持用我的一項國家專利技術「覆膜有機栽培」種植有機大米,我們精耕細作覆膜田,無農藥無化肥,但是這樣的大米還是賣不上好價,人家只看到米,看不到你在田裡下的功夫啊。現在,有了「農產品品質評價及溯源」系統,客戶和消費者只要掃一下大米包裝上的二維碼,就能看到稻米從種到收的全部過程,特別是還能看到國家專業檢測機構對我們大米出具的檢測報告,這就太有說服力啦!』

  拋開『靠天吃飯』學會『用天吃飯』

  在延壽縣氣象局,記者看到,『智慧氣象』的工作流程,體現著『精』『准』二字。

  王繼梅介紹說,氣象臺的工作優勢是有大量的氣象數據,現在我們充分利用這些大數據,在春播夏耕時,及時分析天氣條件,給出減災建議及精准的田間管理建議。比如發現連續出現高溫寡照,就馬上做出防止稻瘟病的警示,管理人員就會調整稻田水位,避免病害發生。去年一年,這樣的『異常天氣提醒』和『試驗田日記』,王繼梅他們發出484篇,還有13期氣象+農業精准農技知識,向農戶提供了定制化、直通式服務。

  讓姚洪亮在賣糧時有了底氣支橕的『氣候品質評價及溯源』項目,就是氣象臺根據歷年氣象數據,分析氣候條件對大米品質的影響,建立延壽大米的氣候品質評價模型,結合化驗檢測報告確定評價等級,出具延壽大米氣候品質評價報告證書。並對水稻播種至成熟收獲全生育期內所有農事操作及用肥、用藥等信息進行記錄收集,以生產者的生產檔案為基礎,形成獨有的溯源信息庫,存儲了文字、圖像及視頻資料,形成一個二維碼,加印到大米包裝盒上。這個二維碼就是延壽大米走向市場的『議價神器』。

  延壽縣縣長丁宇航說,延壽縣具有獨特的氣候特點、優質的土壤資源及水資源,造就了高品質的延壽大米。但是因為地理位置、交通等原因,在市場終端大米的價格與品質明顯失衡,在同類區域農產品中優勢不明顯。提高延壽大米的附加值,打造延壽大米品牌,一直也是政府工作的重點內容。充分利用現代氣象科技手段與農業技術相結合,趨利避害,實現由過去的『靠天吃飯』到現在的『用天吃飯』,不斷提高延壽大米的可靠性、競爭力和知名度。物聯網氣象惠農項目是信息技術與互聯網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對鞏固壯大農業產能、確保農業生產安全、推進農業現代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延壽縣2017年針對示范基地300畝水稻田開展了氣象為農深度服務,大米每斤價格提高1.2元以上,增加純收入36萬餘元,實現24戶貧困戶提前脫貧。

  『氣象為農』向深度廣度探路

  省氣象局應急與減災處處長馬旭清對記者說,我省穩步推進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工作,已在11個縣開展水稻氣候品質認證及農產品溯源服務工作,簽訂了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氣象服務合作協議,開展了《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地方標准》研究工作,使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工作逐步嚴格化、標准化。

  省氣象局先後與林業、農業、國土等9個部門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將為農服務融入式發展,對高標准農田開展智慧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已完成綏棱、延壽縣高標准農田氣象監測示范站建設,提高針對主要農作物的精細化觀測,通過觀測數據,開展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開展作物產量和主要發育期動態預報等,提高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直通式、個性化服務水平,增強高標准農田糧食生產防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去年的金秋時節,來自省內外的60餘家米業公司、水稻種植合作社來到延壽縣加信鎮民主村,感受到了『智慧氣象』給這裡稻米帶來的神奇附加值。對當地農民手機APP裡『農情氣象』的欄目贊不絕口。

  哈爾濱市氣象局副局長李帥說,我們要將延壽縣的氣象為農深度服務做成氣象工作的一個模板,廣泛推廣,讓更多的涉農群體享受到優質的氣象服務。

責任編輯:彭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