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省農科院兩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8-01-08 21:16:10 來源:東北網  作者:王亮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1月8日訊(記者 王亮 編輯 王艷)8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由黑龍江省農科院黨組書記、國家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劉娣教授主持的『民豬優異種質特性遺傳機制、新品種培育及產業化』和佳木斯水稻研究所黨委書記潘國君研究員主持的『寒地早粳稻優質高產多抗龍粳新品種選育及應用』雙雙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劉娣和潘國君合影。

  這是省農科院繼2004年後,時隔13年再次在同一年度兩項科研成果同時問鼎國家科技類最高獎項。

  劉娣教授主持完成的『民豬優異種質特性遺傳機制、新品種培育及產業化』項目,對民豬全基因組序列圖譜進行了構建,並首次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民豬的起源與進化,探索了民豬抗病、抗寒、耐粗飼、高繁殖力和肉質好等特性的遺傳機制,建立了適合民豬的擴繁技術,研發了民豬體細胞克隆技術和精液冷凍、采精技術,獲得的首例克隆民豬是國內首例成體體細胞克隆豬,打破了克隆豬窩產仔數記錄。目前,依托該課題,省農科院已與多家企業聯合創立了6大著名商標品牌,支持超百家企業和合作社建立了養殖場,15家企業近三年累計出欄商品豬80萬頭,新增銷售額近6億元。

  潘國君研究員團隊創新出優質高產多抗寒地早粳稻『龍粳31『等品種,並創建完善了寒地早粳稻育種理論與技術體系,解決了難創高產和穩產等問題。該成果首次創建了『一早三抗』寒地早粳稻株型育種理論與技術體系,創制出一批優異種質資源,為寒地早粳稻育種開闢了一條新途徑;獨創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不同生態區的優質高產多抗寒地早粳稻龍粳31等四個品種,解決了難創高產和穩產的問題,品種覆蓋率佔適宜區的70%以上,取代了日本品種空育131主導我國水稻生產的稱霸局面。龍粳31連續5 年為我國第一大水稻品種,年最大種植面積1692.34萬畝,創我國粳稻年種植面積的歷史紀錄。該項成果累計推廣面積1.37億畝,新增利潤193.44億元。

責任編輯: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