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秀芳與康復中心的腦癱患兒。(2017年2月14日攝)
扶智:『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希望』
『姐,我走了,孩子交給你了。』2017年年初,張艷帶著11歲的潘雷來到康復中心,孩子多年來患有混合型腦癱,剛剛又經歷了丈夫因病去世,張艷經受不住生活的屢次打擊,『橕不住了』。她萬念俱灰,產生了輕生的念頭,又不忍心拋下孩子,她想到了賈秀芳。
『賈總當時開導我,我心裡老暖了,心裡的壓力一下就沒有了。』張艷說。
最讓張艷覺得『生活有奔頭』的是,她又找回了當初那個成績優異、性格樂觀的孩子。經歷家庭變故後,潘雷變得對外界充滿恐懼,眼神發直。經過大半年的康復和文化課學習,如今,潘雷重新回到了學校課堂,母子倆重新燃起了對未來的信心。
『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希望。』賈秀芳說,為了讓孩子們得到有效的康復,『只要需要的,康復中心都要想盡一切辦法。』賈秀芳說。康復中心采購了經顱磁治療儀、遠紅外線能量房、液壓踏步機等專業設備,聘請了11名康復師,給每個孩子進行專業評測,制定個性化方案和3個月的短期康復目標,還聘請了文化課老師。
每天不間斷的語言、運動康復訓練,定期腦神經理療,讓這些在醫院康復都不見起色的孩子們,偏偏在賈秀芳的康復中心都出現了奇跡般地好轉。
『幾乎每天都有站不起來的孩子能下地,坐不穩的孩子能坐穩,不會說話的孩子冒出幾個字。現在已經有5個孩子出院,今年將有20多個孩子能上學。』每個孩子的一點點進步,賈秀芳都『如數家珍』。
得道多助,2017年12月,在作為首屆全國文明家庭的代表參加表彰時,賈秀芳結識了來自內蒙古的文明家庭代表草原醫生王布和。去年12月12日,在她的邀請下,王布和第二次到康復中心為孩子們義診,許多接受過一次義診的孩子在飲食睡眠方面都有了明顯改善。『有了他的幫助,我能為孩子們做得更多。』賈秀芳說。

2017年12月12日,王布和在康復中心為腦癱患兒義診。新華社記者陶虹攝
扶志:從『輸血』到『造血』,看到生的希望
為了培養患兒的自立能力,康復中心開設了超市銷售的實踐課。賈秀芳出錢給三個20歲出頭的患者在公司裡開了一個小超市,每人每月能掙一千多元。22歲的齊悅拿到第一筆工資時,淚流滿面,手因為激動不停顫抖。她沒想到自己還能掙錢自立,多年來因為病情對家人的內疚在那一刻終於得到釋懷,她說不出感謝的話語,但淚水表達出了一切。
張艷說,賈總不僅救了孩子們的肢體,還拯救了他們的靈魂,更是挽救了一個個散了的家庭。
康復中心的孩子家長們因為給孩子做康復需要陪護,只能放棄工作。於是,賈秀芳挨個了解患兒家長的特長,就近安排工作。了解到張艷自學過小兒心理學、康復醫學、中醫按摩,還有多年給孩子康復的經驗,賈秀芳就讓她在康復中心做患者家長的管理者。
常有人問,賈總,無親無故的,你為什麼幫他們?她說,自從第一次接觸扶貧,『就像上了癮,戒都戒不掉』。
15年間,她走進一個又一個貧困家庭,一次又一次地送去大米、豆油等物資時,她認識到,只有把『輸血』式扶貧變成『造血』式扶貧,纔能根本上扭轉這些家庭的命運。
『有的家長會做豆腐、做糕點,我就買來設備,幫他們就近開豆腐坊、糕點坊;有的會電焊,我就把他送到我的維修廠上班。』賈秀芳說,現在,賈秀芳正在籌建一家食品公司,基本可以解決全部孩子家長的生路問題。
賈秀芳說,年輕時吃過苦,讓她懂得感恩。『扶貧這些年來,我不知認下多少個「父母」和「兒女」,收獲了多少感動。』賈秀芳說。現在,越來越多的家人、朋友、公司員工,甚至陌生人,在她的影響下也加入了幫扶隊伍。現在,她經常能接到來管她『要孩子』的電話,她成了大家捐獻愛心的信息庫。
最近總有人問,賈總怎麼越來越漂亮了?從來不去美容院的賈秀芳說:『我從不把這話當作恭維,照單全收,因為我相信,相由心生,善良就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