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5日訊 2017年,是齊齊哈爾市交通運輸系統發展質量和效益最高的一年,一條條優質路、民生路、生態路的完工,讓百姓成為了實實在在的受益者,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交通運輸部門以抓項目建設為主,著力構建大交通網絡格局,全市交通狀況明顯改善,為鶴城的高效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交通保障。
打通景區路
讓青山綠水不再遙遠
在水師至紮龍的公路上,嶄新的瀝青路面黝黑發光,像飄逸的黑綢帶,一輛輛汽車疾馳而過,來去順暢。『這條路比起老路方便多了,過去老路經常揚塵滿天,坑窪不平,現在這條新路,不僅方便快捷,景色也優美,乘客們也都贊揚這是一處景觀路呢。』出租車駕駛員李剛感慨地說。2017年10月,水邊公路正式通車,不僅使人們出行更加方便,也使美麗的青山綠水不再遙遠。公路建設之初,即按照打造景觀路的標准高起點推進,在綠道設計和沿線環境綜合整治等方面下了大力氣,凸顯特色,實現了生態建設、經濟效益和景觀建設等方面的有機結合。
據有關部門統計,水邊公路開通後,受益的不僅僅是沿途居民和出行百姓,由於水邊公路間接與嫩泰高速、齊富公路相連,兩個方向的旅游從此可在不進城的前提下直接通往紮龍景區,進一步緩解了齊齊哈爾市南部城區的出行壓力。更為重要的是公路將水師溫泉度假村與紮龍自然環保區兩個知名旅游景點有機地串連起來,使得接待游客比2016年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長。
打通『卡脖路』
經濟要道實現貫通
『大道通,財路通,民心通。』記者驅車行駛在寬闊平坦的江橋黑蒙公路上,只見護欄和標線順著黑亮的路面延伸,路邊護坡上松柏傲然矗立,正所謂車移景異,車在路上走、人在景中游。下車訪問,不少司機、企業老板、沿線村民『點贊』不斷。
作為我省的西大門,江橋鎮與內蒙古自治區紮賁特旗接壤,自古有『魚米之鄉』的美譽。然而,令人尷尬的是,長期以來,兩地交界處卻沒有一條像樣的等級公路。去年10月,江橋黑蒙公路正式通車,連接黑蒙兩省的重要交通要道,多年的卡脖路終於實現徹底貫通。
城鄉,因路而變化;發展,因路而提速。全力奮戰,始成大道。中間的艱辛與痛楚,只有經歷了這場蕩氣回腸決戰的人心中纔能體味。2017年,市交通局緊緊圍繞交通建設工程任務書和時間表展開大會戰,不拖不延搶工期,不折不扣保質量,確保圓滿完成全年建設任務。通過修一條路成一條路,建一個工程出一個精品,在多部門的支持下,齊齊哈爾市著力加快構建城鄉一體化的快速交通體系,為百姓便捷出行、城市加快發展做出新貢獻。
四好農村路
打通『最後一米』的民心工程
農村公路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毛細血管』,是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米』的基礎性工程,對於脫貧攻堅有直接的推動作用,也是基層群眾民聲工作獲得感最直接的來源之一。2017年,齊齊哈爾市交通運輸系統始終堅持把習近平總書記對農村公路系列的重要指示和批示精神作為前進方向,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使農村公路建設、養護、管理、運營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
近日,記者走進富裕縣繁榮鄉看到,一條條嶄新的水泥路延伸到了家家戶戶,宛如一條銀線把農戶像串珠子一般全部串連起來;一輛輛公交車緩緩地行駛在鄉村道路上,暢通無阻;一排排房屋整齊有序,四周綠樹環繞,到處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現在水泥路通到了家門口,感覺跟城裡一樣,整個村子都上了一個檔次!』這已經成為該村村民的共同感受。
如今,數十萬鶴城農民告別了泥土路,『酒窩路』,出門就是水泥路、瀝青路,原本鄉村公路阡陌交通、小路險路縱橫,現今城鄉公路乾支相通、蛛網交替,交相輝映;村口可乘大巴車,城鄉交通一體化,進出更便捷;公路養護綠化到位,美麗鄉村生態公路相連,齊齊哈爾市實施的交通惠民工程給眾多市民、村民帶來了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