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8日訊 連日來,在嘉蔭縣向陽鄉生物質燃料科技示范基地,一臺專『吃』草料的節能環保爐具,把玉米秸稈制成了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帶動100多平方米廠房供暖設施的運轉,吸引許多人前來參觀。62歲的曹忠秀告訴記者,這兩天沒事的時候,他就來基地看看這個節能生物質爐具到底有啥神通。通過幾天的觀察,他發現節能生物質爐具加工出來的固體燃料不僅上熱快、熱量高、不冒煙,還沒有煤炭燃燒散發出的刺鼻氣味,熱度持續時間和燒煤差不多,非常適合百姓冬季取暖。
嘉蔭縣向陽鄉生物質燃料科技示范基地成立於2017年,負責人范連江是向陽鄉育新村的農民,這些用玉米秸稈制成的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是他對玉米秸稈能源化利用的大膽嘗試。范連江家裡耕種了200多畝土地,以前每到春耕時節,最頭疼的就是處理農田裡的秸稈,有了節能生物質爐具可以及時加工秸稈,省時省力,環保又節能。
范連江跟記者算了一筆賬,以普通農家80平方米的房子為例,用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取暖、做飯每天僅需5塊錢,按7個月計算,一個取暖季僅需1000元左右,比用煤炭取暖節省近600元。嘉蔭縣屬農業縣份,秸稈資源豐富,在農業生產中,許多農戶為了圖方便、趕時令,經常將秸稈直接『付之一炬』,隨之也帶來了空氣污染、火災、破壞土壤結構等問題。推動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不僅是著力解決環境突出問題,建立新型生態農業產業體系,推動綠色發展的需要,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村改革的迫切需要。
思路一變天地寬,2017年年初,范連江在嘉蔭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農業部門的指導幫助下,購買了一整套生物質燃料生產設備,成立了這家生物質燃料科技示范基地,並多次前往雞西、哈爾濱等地學習考察生物質燃料生產經驗技術。生物質燃料科技示范基地的成立,走出了積極探索秸稈綜合利用的一條新路,嘉蔭縣也被列為全省60個秸稈綜合利用試點縣之一。
在范連江的眼裡,從前令他頭疼的玉米秸稈成了十分寶貴的資源。如今,將玉米秸稈制成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不僅幫助農民改良了農田土壤,減少了焚燒秸稈的風險,又變廢為寶,創造了經濟價值,真正實現了多方共贏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