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省民俗文學作者李海生(中)獲『山花獎』。
東北民俗文化,隨著『山花』盛開而爛漫。作為民俗文化的守望者,李海生獲獎後說:『帶著雪花去,捧著山花歸,這是我的榮光,也是東北民間故事的幸運,更是對東北民間文化的認可與褒獎。東北民間故事,也叫東北瞎話兒,是民族文化百花園裡的一朵艷麗山花。幾百年來,伴隨著一代代東北人頑強綻放,今天已經變成了純正東北大碴子味的口耳相傳的人文活化石。保護好這塊民族文化的瑰寶,是我們這代人的義務和責任。』
李海生1981年畢業於克山師專中文系。1984年起開始發表文學作品,是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詩詞協會會員。著有長篇小說《息影泣血》、散文集《陳芝麻爛谷子》、民俗研究專著《草莽文化》、詩詞集《老海詩草》、隨筆集《微言大義》等。

李海生作品《東北民間故事》。
談起《東北民間故事》的寫作初衷,李海生說,過去,東北各個村屯都有無數會講民間故事的老人,俗稱『瞎話兒簍子』。只要時間允許,無論是農閑貓冬,還是夜晚雨天,這些『瞎話兒簍子』不拘於地點場合的話匣子便打開了。在這種悠閑安祥的氛圍中,一個個精怪的傳說、古老的故事,從『瞎話兒簍子』的口中流淌而出,這種簡簡單單的娛樂方式,給單調的鄉村生活增添了很多美好的色彩。
然而,那些飄著乳香、綴滿歡樂記憶的民間故事已經漸行漸遠,慢慢塵封面臨失傳。很小的時候,李海生就是個貨真價實的『故事迷』。為了不使那流傳千年的東北民間故事消失,李海生萌生了『打撈』民俗的念頭,致力讓『瞎話』重現『江湖』。
於是,2009年李海生開始用業餘時間走村串屯,收集民間故事。有一次聽一個80多歲的老人講『瞎話』,本是睡眼昏沈的年紀,可講起『瞎話』,老人似乎重回年輕時代,精神頭十足。那些漸漸消失的方言也在一個又一個老人的講述中復活,於是李海生突發奇想,乾嘛不用東北方言講東北民間故事呢?於是他的采訪多了一個要求,就是被講述者要重聽一遍他整理的『瞎話』,看還是不是那個味兒。揣著小本子走村串屯找『瞎話』的李海生出名了,越來越多的人找上門來送『瞎話』。
2017年8月,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李海生用4年時間收集整理的一套民俗文學《東北民間故事》。該書出版後,省文史館員、省民俗學會主席、紅學家、哈師大教授丁廣惠稱:這本書是用智慧和超現實的表現方法,勸人們向上向善,是老東北人正能量的延續。
李海生告訴記者,在頒獎活動期間,他與文化部非遺保護中心民俗鑒定委員會專家評定組專家、著名作家、文學家、民間文藝家馮驥纔,中央民族大學林英富教授等座談,建議保護搶救東北民間故事,建立東北民間故事主題博物館,把海倫建成『中國民間故事之鄉』等想法得到贊同。
『我做為民俗文化的守望者,「山花獎」榮譽應該歸結於東北民間故事本身的輝煌,成績來自東北文化自身的偉大。今後,我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撲下身子,全心全意,繼續在民俗文化的百花園裡耕耘勞作!』李海生說。
鏈接: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是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共同頒發的國家級民間文藝大獎,與電影『百花獎』、電視『金鷹獎』、戲曲『梅花獎』、舞蹈『荷花獎』等同屬我國文藝界的最高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