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青年英纔看東農』崔國文:綠色植物探路者
2018-01-19 13:41:19 來源:東北網  作者:霍梟涵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建成完整的東北特色草學人纔培養搖籃

  每年『五一』到十月末,從植物的播種到收獲,是崔國文帶領學生在野外田間做實驗的日子。草學的實驗地遍布黑龍江省,甚至整個東北地區。野外路途遙遠,環境很差,曬到脫皮已經習以為常,蚊蟲叮咬更是家常便飯。然而,由於東北夏季短暫,植物生長季又是最出成果的季節,崔國文和學生們格外珍惜這段時光,『因為熱愛,多少苦都能克服。』

  據崔國文的學生李冰回憶,『曾經有一個國家項目在雙鴨山寶清縣,連續半個月每天在外面,晚上回到帳篷還要繼續做實驗。在大慶的時候,濕地環境蚊蟲多,我們五分鍾就要噴一次花露水,晚上被蚊子咬得無法入睡。實驗地裡日光足,我們的皮膚都是夏天一個顏色冬天一個顏色。』崔老師卻笑著說,『自己的臉已經記不得脫過多少次皮,倒是每次長出新的都更白了。』

  崔國文的學生冀國旭告訴記者,崔老師對自己的影響包括『做人、做事、做學問』多方面。崔老師教學很接地氣,不會和學生誇誇其談說很多『高大上』的東西,『他會讓你從生活能接觸到的事物入手,引入專業相關知識,讓學生實實在在地理解。』

  崔國文要求本科生畢業要認識100種植物,碩士研究生畢業要認識200種植物,博士研究生畢業要認識300種植物。他認為,有了這個基礎,學生的研究方向感會更清晰、更明確。他的學生李冰告訴記者,春天小草長出來之後,同學們就開始緊張,因為崔老師會時不時叫學生出去走一圈,現場考學生認植物。

  草業作為新興產業,目前人纔稀缺,崔國文的心中有一個目標,他想依托草學一級學科博士點成立一個學院,做成具有東北地方特色的草學人纔培養搖籃。

  身在實驗室心系整個地球的草原環境

  黨的十九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提昇到新的高度。崔國文說,『十九大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與我們的專業息息相關,比如七臺河、鶴崗等媒城開采煤礦之後地表塌陷,無法生長植物,需要運用我們的專業知識讓這些地方長出綠色植物,荒山、裸地、礦區的綠化都是我們專業的責任和義務。我們要去恢復、改良退化的草原,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

  草原的病害、蟲害、鼠害也讓崔國文心痛不已,每每在草原上看到大面積的蝗蟲和老鼠,他都深感責任艱巨和重大,他說『我們必須要去治理,我們坐在實驗室要考慮的是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

  言傳身教做學生的鋪路石

  崔國文感嘆道,每天和學生們呆在一起,學生們已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要代替他們的父母去指導,要為他們鋪好路。

  崔國文的學生冀國旭告訴記者,崔老師一直給學生灌輸『我們做草學一定要和行業做最緊密的聯系』的思想。崔老師經常讓學生去接觸養殖戶、農場主和行業相關人員,讓學生全方位了解這個行業,讓每個人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應該做什麼,知道自己做的實驗在實際生產中到底有什麼樣的作用,而不是只在一畝三分地做實驗。

  『崔老師永遠是走得最遠、認植物認得最多、探路探得最深的。』崔國文的學生多田琦說,『崔老師完全沒有老師的架子,他遇到不懂的東西,馬上拿出檢索表去查去學習,還讓學生們把它『請』回去種植起來,等它開花結果看看到底是什麼』。

  2017年11月中旬,崔國文還在外地采種取樣,『等到它長大了給下一屆學生用來做實驗開題』。春風化雨良心育人,崔國文的鑽研精神、開拓精神和奉獻精神影響了一屆又一屆的學生,他是學生心中那個『一流』的老師。或許,對於學生來說,身體力行和言傳身教就是教書育人最好的方式。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彭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