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9日訊 因為水稻種得好,更因為從水稻生產環節拓展到大米營銷領域,圈裡人便給了他一個『大米哥』的稱呼。他就是東山區東方紅鄉綜合場雙贏農場場長周長艷。
今年46歲的周長艷從小就生長在東方紅鄉綜合場。2013年備春耕期間,在區、鄉黨委和政府大力宣傳結構調整的引導下,纔開始改種水稻。也就是從那一年開始,周長艷開始萌生了發展綠色優質水稻產業的夢想。隨著近幾年技術的提昇和措施的增多,他實現這一夢想的輪廓越來越清晰。
『「少賣水稻,多賣大米」是省長陸昊說的,按市場要求做還能有錯?』面對記者的采訪,周長艷發展綠色優質水稻產業的態度十分的堅決。說起優質水稻生產,周長艷的起步還真是挺晚。只用短短的四五年,就從最開始單打獨斗的7公頃水稻發展到現在的家庭農場,又聯合興剛水稻合作社抱團生產,使水田種植面積達到了200餘公頃。這期間不僅讓他學到了技術,積累了經驗,更讓他深刻理解了只有發展優質水稻產業纔有資格參與市場競爭的事實所在。
在種植水稻的第一年,周長艷僅種了7公頃水田,雖然種的是普通水稻品種,但仍比以前種旱田每公頃多賺3000元。這讓周長艷嘗到了種水稻的甜頭。
『種水稻肯定是比種旱田賺錢,可除了糧庫,普通水稻很難有更好的銷路,所以種普通水稻也不是最好的出路。』2013年秋收後,僅種了一年水稻的周長艷雖然比種旱田多賺了,但也從中感受到了種優質水稻纔是最好的出路。
雖然周長艷沒念過多少書,可理念和思維卻非傳統農民,鑽研技術的勁頭兒也非一般人能比。在種植水稻以來,即使再忙,中央和省市的新聞聯播和中央七頻道他幾乎每天必看,盡可能多地掌握國家農業政策信息和水稻價格走向。看到周長艷發展水稻生產的勁頭這麼足,區、鄉兩級黨委政府也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和大力支持,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更是給予了全程指導,使周長艷發展優質水稻產業的能力和水平日益提高。
為了實現規模化生產,周長艷於2015年初注冊成立雙贏農場,利用現有30餘臺套農機具的優勢,承包、流轉土地1500畝,主要研究種植無公害綠色優質水稻。秋季水稻收獲後,周長艷就與水稻加工廠和糧食銷售商合作,將加工後的大米冠上『俊鶴』、『龍股』兩個品牌商標自我銷售,效益逐年攀昇。特別是去年初,周長艷與本鄉興剛水稻合作社聯合打造優質米生產基地,將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到3000多畝,並將產品訂貨會開到了稻田地裡,真正嘗到了規模生產和品牌效應所帶來的好處。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雙贏農場的四位股東平均純收入達到了20萬元。
『老早就聽說過規模化的諸多好處,可通過實踐纔真正理解這其中的真諦呀!』采訪中,周長艷與記者面對面地算起了效益賬:按去年糧食市場行情算,種普通水稻送到糧庫每噸收益2800元,種優質水稻賣到大米加工廠每噸能賺近5500元左右。如果自我加工自我包裝自我銷售,效益更加可觀。『我們農場每戶賺的20多萬元就是這麼來的。呵呵!』采訪中,周長艷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眼下正是傳統農民冬閑時節,今年雙贏合作社都有什麼打算呢?經深入采訪得知,原來從去年秋收以後周長艷就一直沒有閑下來。他告訴記者,今年將是雙贏農場發展綠色有機水稻產業最為關鍵的一年。雙贏農場和興剛水稻合作社眾股東已經研究好了,今年他們兩家將經營的3000多畝水田全部種上綠色有機水稻,並於去年秋季對部分水田進行了整理,打算今年在水田裡試養臺灣大泥鰍。同時還養雞、鴨、牛等畜禽,利用牲畜的糞肥全面發展綠色有機水稻產業。
『可不能光低頭種地,也得盯著市場,你種這麼多優質水稻有銷路嗎?』記者好心地提醒著周長艷。『這兩年俺們農場在業界的口碑基本形成。去年秋收後,春鷹米業就跟俺簽了3000噸優質水稻合同,俺們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到處收集糞肥,現在已經從周邊養殖場收到100方了,還差四五百方,近處收沒了就到寶泉嶺再拉點,反正以後我們是堅定不移地往綠色有機方向發展了!』
發展目標已經明確,市場調研也已完畢,備春耕的行動已付諸實施。周長艷——我們這位『大米哥』實現綠色增收夢的日子還會很遙遠嗎?采訪中,從周長艷那神采飛揚的表情中,仿佛看到了雙贏農場和興剛合作社秋後那沈甸甸的收獲。記者衷心祝願周長艷哥兒幾位在發展優質水稻產業的道路上越走越順,在種植結構調整中賺個『盆滿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