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3日訊 抓重點,讓農民更富,抓關鍵,讓農業更強,抓重點,讓農村更美。今年,雙鴨山市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為統領,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產業化、生態化、信息化、科技化、法治化、城鎮化『六化合一』,全力加速奔向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
把推進現代農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點。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抓手,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調結構。擴大富硒大米、高油高蛋白大豆、高淀粉玉米等高值高效糧食種植面積,增加雜糧雜豆、鮮食玉米等特色經濟作物面積,抓好棚室蔬菜、果蔬、食用菌種植和林業經濟。提昇綠色有機食品供給能力和品牌影響力,提昇水稻適口性、大豆食用性、玉米專用性生產水平,發展市場適銷對路產品,綠色食品基地認證面積達到140萬畝,產品認證數量達到75個。
強基礎。全市農機作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95.5%;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萬畝、『旱改水』面積1萬畝,加快大葉溝水庫和『引松入雙』工程前期工作。
興科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裝備和科技創新能力,加快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和新型農民培訓,推動農業發展向主要依靠物資裝備、新技術新品種應用和勞動者素質提高轉變。各鄉鎮選取2~3個合作社開展農業科技創新改革試點,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探索帶地入股、帶資金入股、帶技術入股等方式,推動人纔、技術、市場、資金等要素有機整合,實現多主體多元化增收。
攻市場。用信息化提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加快推進重點農產品種植養殖、生產加工、儲運銷售等各環節可追溯系統和質量檢測全覆蓋,『互聯網+農業』高標准種植示范基地達到50個、面積15萬畝,以優勢和質量搶佔市場。農產品線上交易額同比增長30%以上。
壯產業。以現代農業園區、農產品加工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為牽動,促進農業生產、加工、物流、服務等相互融合,促進農業全環節昇級、全產業鏈延伸、全價值鏈增值。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推進萬裡潤達玉米深加工、鴻展特優食用酒精等項目建設,啟動3個省定點區域玉米乙醇燃料項目建設,確保北大荒龍麥玉米特強粉建成投產,把食品和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做成我市第一支柱產業。
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積極培育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加快推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由單一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轉變。抓改革。加快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全面完成農村土地確權,土地流轉面積230萬畝以上。全市生產經營型合作社60個以上。大力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成全市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和60個村改革任務。
樹新風。創新農村領導體制,轉變工作方式,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新模式,建立完善村規民約,用制度化的形式引導村民主動轉變觀念,改正不良思想和陳規陋習。
把構建生態宜居作為鄉村振興的核心。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為抓手,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昇為主攻方向,加快建設以『六個美』為目標的美麗鄉村。
建新村。統籌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實施『基礎便民、服務惠民、保障安民、文化育民』四大工程,建設科學規劃布局美、設施完備生活美、村容整潔環境美、創業增收致富美、鄉風文明和諧美、文化多彩幸福美的昇級版美麗鄉村。
改環境。建立分層投入機制,啟動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試點,解決農村如廁難、洗澡難、排污難問題。大力實施農業『三減』工作,著力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真正讓雙鴨山廣大農村美如畫。
新聞鏈接:
過去的一年,雙鴨山市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狠抓種植結構調整、生態農業建設和市場營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有力推動了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種植業結構不斷優化。大豆面積上調了132.2%,10年來首次超過玉米;玉米面積下調了38%,水稻面積上調了11.4%;雜糧雜豆、食用菌等高值高效作物面積擴大到30.2萬畝。糧食作物綜合效益明顯提昇。
農產品營銷成效顯著。農民市場意識和營銷能力顯著增強,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外銷農產品達到124.5萬噸。營銷方式日趨多元化,線上營銷、展會營銷已成為重要渠道。省大米網雙鴨山『一館四城』建成,在深圳『農邁天下』『深商E天下』等知名電商平臺建立了雙鴨山農產品網站,線上交易量增長35%。參加各類展會15次,簽約量1.1萬噸。在深圳、佛山分別建立了雙鴨山農產品交易中心和直營店,與深農、深糧等大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僅深農集團旗下的海吉星商城、上海農產品批發中心、南昌農產品批發中心就訂購了我市11.2萬噸富硒大米等農產品。珠三角地區已經成為雙鴨山農產品重要外銷地。
綠色生態農業加快發展。建設高標准種植示范基地46個,『三減』示范面積達到61萬畝,綠色食品基地認證面積達到136.6萬畝。綠色食品產品認證數量達到69個,地理標志產品達到10個。實施農田水利工程項目13個,有效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寶清縣、饒河縣被評為全國水稻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示范縣,集賢縣綠色食品示范基地被列為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示范基地。農村改革繼續深化。深入實施『兩大平原』綜合配套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土地『三權分置』穩步實施,完成417個行政村土地確權實測工作。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動了農民合作社由生產主體向經營主體加快轉變,促進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全市規范合作社達到220家,生產經營型合作社達到40家;完成家庭農場認定310個;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到26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