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1月24日訊 即將到來的小年是小歆叡兩周歲的生日,這個生日她注定要在醫院裡度過,也許只能在病床上過,但母親楊雪已經非常滿足了,因為幾天前她一度以為孩子將從此離開她了……
晴天霹靂
來之不易的小生命腦中竟查出巨大腫瘤
小歆叡出生在七臺河市,這個小生命來之不易。母親楊雪孕後三個月的一次孕檢中,醫生告訴她,她先天只有一個腎髒,不能負擔懷孕和生產的過程,建議將孩子打掉,不然自己和孩子都有危險,但楊雪下定決心要把孩子生下來。孕期到了7個月,2016年2月1日,楊雪剖腹產下一個女嬰,孩子出生時只有三斤半,這一天恰是小年。孩子在保溫箱住了半個月,總算生存了下來。
楊雪一家三口的生活全靠丈夫在工地打工維持,孩子不滿周歲,楊雪就和丈夫帶孩子到江西打工了。小歆叡10個月大時就能奶聲奶氣地叫出『爸爸媽媽』了,然而漸漸的,小歆叡說話比同齡孩子似乎慢了一些,直到14個月大纔能清楚地叫『爸爸媽媽』,纔可以獨立走路。小歆叡20個月大開始,斷斷續續出現腹瀉,話越來越少,甚至連走路都困難了。楊雪帶孩子到醫院進行了詳細檢查,也沒查出真正病因。
輾轉了很多醫院的楊雪夫婦,1月13日來到哈醫大一院兒內科二病房就診,醫生建議進行顱腦核磁檢查,結果顯示,孩子巨大顱內腫瘤伴梗阻性腦積水,這對於楊雪和丈夫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醫生告訴楊雪夫婦,腫瘤已包圍了腦乾,且發展到兩側和高頸髓,主體腫瘤直徑就有6厘米大小,這麼小的孩子腦中長了這麼大的腫瘤非常罕見,從醫30多年的石長斌主任都感到震驚。

孩子媽媽(左一)和石長斌主任(左二)交流孩子病情。醫院提供
風險極大
手術稍有不慎就會損傷腦乾 家長一度想過放棄
此時,23個月大的小歆叡已行走困難3個月了,經過會診,石長斌主任立即將孩子轉入神經外科六病房監護室。石長斌很清楚,手術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但手術難度難以想象,患兒能否抵抗麻醉風險,腫瘤性質不明,周邊神經血管極其豐富,更重要的是,腫瘤還包繞著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手術禁區』的腦乾,一旦損傷,後果不堪設想。手術中出血量大,孩子有呼吸停止的危險,腫瘤已發展到高頸髓,稍有閃失就有四肢截癱的危險。
巨大的風險,加上無法承擔手術費用,楊雪夫婦一度有過放棄治療的念頭。
愛心匯聚
大夫紛紛伸援手 愛心人士1天湊齊4萬手術費
『只要有一線希望,就不能放棄。』石長斌主任一次次找到楊雪一家人,反復勸他們要有信心。在石長斌的號召下,醫院各科室和社會各界都向小歆叡伸出了援手,有人給孩子寄來了尿不濕,有人給孩子送來了玩具。小歆叡手術迫在眉睫,而此時通過網絡籌的愛心款還沒有放款,石長斌多次與網絡籌款方溝通,早一分鍾手術就能早一分希望。終於,在石長斌的積極溝通下,不到24小時4萬餘元手術費就到了。
18日中午,小歆叡被推進了手術室,在經過術前全科嚴密而充分地討論下制定了一系列行而有效的手術方案後,同時又在兒內科、麻醉科、手術室等相關科室進行多學科會診討論一致後,醫生為小歆叡實施了開顱腫瘤切除術。推進手術室的一瞬間,楊雪甚至覺得孩子可能從此離開她了,一個人躲在走廊的角落裡掉眼淚。
不容失誤
手術每一步都是考驗 近十個小時終切除腫瘤
於在經過近10個小時的手術後,腫瘤得以切除,術後小歆叡沒有任何神經功能缺失。麻醉清醒後,孩子恢復了意識,慢慢地可以簡單配合活動。
23日,楊雪進入重癥監護室,想媽媽的小歆叡大聲哭了起來。如今,小歆叡各項生命指標平穩,腫瘤病理結果還沒最終確定,但石長斌根據經驗認為惡性腫瘤的可能性非常高,但石長斌主任、楊雪夫婦會堅持後續的放化療治療,讓這個小生命一天天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