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7日訊 『多虧有社會救助,不然我根本沒錢治療。』提起去年8月那次住院經歷,家住富裕縣富路鎮富路村的賀秀文仍有些激動。當時,因嚴重冠心病住院治療的賀秀文,總共花費近5萬元。這筆醫藥費讓本就生活貧困的賀秀文一家更加艱難。還好社會救助『雪中送炭』,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因為賀秀文參加了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又是富裕縣實施『醫療六條保障線』工程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基本醫療保險報銷了3.2萬餘元,加上大病保險報銷、居民兜底保險報銷、醫療救助和愛心救助,她最後只支付了5000多元。
保基本、兜底線、救急難……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安危冷暖和柴米油鹽,是一項保民生、托底線、促公平的『暖心』事業,是社會保障體系中的最後一道防線。
近年來,齊齊哈爾市不斷加大困難群眾排懮解難力度,始終把保障和改善困難群眾生活作為重大民生工程來部署推進,著力強化財力投入,不斷完善救助制度,構建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醫療、教育、住房、就業等救助和社會幫扶為補充的社會救助體系,全力確保民生『安全網』織得密、兜得牢,讓貧困群眾的生活更加『暖心』。
『為幫助更多困難群眾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避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齊齊哈爾市進一步加強了醫療救助工作。』市低保局局長郭海濤向記者介紹,齊齊哈爾市采取了『一站式』即時結算與異地住院審批相結合和『縣域內先診療後付費』的為民服務方式,通過『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兜底保險+個人商業保險+民政醫療救助』途徑,及時救助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群眾,醫療救助『一站式』即時結算達到了100%。並統一全市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比例,由17類疾病救助調整為分檔階梯式救助模式。
同時,齊齊哈爾市在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民政醫療救助資助參保范圍的同時,還對其居民醫保個人繳費部分予以全額100%資助(縣政府出資40%)。2017年,全市資助參保和醫療救助支出2.15億元。
生活在泰來縣大興鎮依布氣村的李金纔,患有結腸癌重大疾病,治病花去了近4萬元,這對於獨自生活、還無地無收入的他來說可是一筆大數目,『多虧了黨的好政策,給我報銷了那麼多錢,要不我可咋辦啊。』
由於李金纔在申請農村低保期間其基本生活已陷入困境,齊齊哈爾市民政部門對他首先給予了臨時救助,決定給予他2000元臨時救助資金。後經農村合作醫療、大病險、民政醫療救助後他自付了5877元,緩解了他的就醫壓力。
正是齊齊哈爾市實施的『救急難』工作,讓眾多像李金纔這樣的貧困群眾生活得到了有效的緩解和改善,2017年,全市臨時救助貧困戶7149人次、發放668萬元。同時,齊齊哈爾市充分發揮縣級困難群眾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制作用,建立縣鄉村『救急難』主動發現救助三級管理網絡,設立『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服務平臺和服務窗口185個,開闢化解困難群眾急難問題的『綠色通道』,將臨時救助關口前移,實現救助申請人與救助部門及時對接。2017年,全市共分辦貧困人口申請1880件,轉辦275件。
不僅如此,齊齊哈爾市嚴格落實社會救助聯席會議制度,探索建立『大救助』格局,提高兜底保障能力。開展『慈善一日捐』活動,累計籌集慈善資金1100餘萬元,其中,金秋助學、殘疾兒童康復、困難退役士兵救助等項目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時,出臺鼓勵社會組織參與扶貧等政策,結對幫扶、捐款捐物、捐資助學、幫貧扶弱等各類活動也全面開展,全市共有50餘家非公有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扶貧工作,直接投入資金和物資1.97億元。
讓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有保障,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齊齊哈爾市從解決困難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入手,大力推進社會救助各項工作,為困難群眾橕起了『防護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