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1月29日訊 『咚咚……婷婷!』一陣敲門聲響起,小婷婷的奶奶剛打開門,房間裡的小婷婷一溜小跑,一頭栽進了『社區媽媽』的懷抱。這樣的場景在哈爾濱松花江街道辦事處建築社區裡總能看到,雖不是親媽,但孩子們和『社區媽媽』們有著一段段暖心的故事。生活報記者從南崗區委宣傳部獲悉,建築社區書記郝麗新和她的同事們,6年來先後溫暖了社區內150多名留守兒童,被居民們稱贊。日前,她們為放寒假的留守兒童們辦起了義務輔導班,26日還在社區圖書室裡給孩子們送去了嶄新的圖書、彩筆和書包等文具。
建留守兒童信息庫『想多為孩子們做些事』
眼前這位精氣神兒十足,笑容能暖到人心窩裡的人就是松花江街道辦事處建築社區書記郝麗新,提起郝麗新和她帶領的團隊,居民們沒有不誇的。2010年,郝麗新任建築社區社區書記,在看到居民名單時著實驚出一身冷汗,社區人口老齡化嚴重,五成居民都是老年人;建築社區緊鄰哈爾濱火車站,流動人口比較多;轄區內居住的留守兒童也較多,都是家庭條件不好,父母常年出去打工的,他們有的是本地的,有的是外來租房子的。這些都是她始料未及的。
建築社區條件差,擔子重,有人替她感到不值。郝麗新笑一笑回答,『我到社區工作不是來打發時間的,我想多為孩子們做些事。』2012年,郝麗新和社區乾部們建起了社區留守兒童信息庫,並針對孩子們的具體情況進行了分工,大家與孩子們結成幫扶對子,一人帶兩三個孩子,大家都把孩子們當自己的孩子看待。6年來,150多名留守兒童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自己孩子生病不忘照顧『對接兒子』『孩子們都是我的娃!』
上小學一年級的小宇澤,父親在大連打工,母常在北京打工,平時家裡只有小宇澤和患有糖尿病的姥姥一起生活,郝麗新經常給他買水果和學習用品。一天夜裡,郝麗新剛睡下就接到小宇澤姥姥帶著顫抖的聲音打來的電話,『小宇澤發燒了,我只能求助你了』。郝麗新二話沒說,趕緊去小宇澤家抱起孩子趕到醫院。
『不能讓孩子遭罪,他們父母不在身邊,我感覺我責任重大。』一直折騰到凌晨3點,郝麗新纔把孩子安頓好。一次,社區副主任楊連立的孩子發燒嚴重了,她剛要去學校接孩子看病,就接到『對接兒子』小洋洋學校打來的電話,說孩子腳摔壞了,孩子奶奶身體不好去不了。楊連立趕緊接了小洋洋去看病,而自己的孩子讓家裡人去接,『在我們眼裡,孩子們都是我們的娃,大家越帶越有勁兒。』楊連立說。
輔導作業幫制作手工藝品『學校一放假,社區就開學』
每逢寒暑假,留守兒童的假期功課就難倒了看孩子的老人們,可是建築社區的居民就不用為此發愁。『只要學校一放假,社區就開學了。』社區居民張大娘笑稱。張大娘所說的開學,是指在社區的圖書室裡,『社區媽媽』會輔導對接的孩子們寫作業、看課外書,孩子們需要打印作業或者制作手工藝品時,也都來找『社區媽媽』們幫忙。
郝麗新說,『考慮到老人們輔導不了孩子寫功課,所以我們來輔導,社區的大門不關,孩子們隨時可以來問。』26日,生活報記者在建築社區的圖書室裡看到學生們在這裡看書。『我們還准備了經典圖書給孩子在假期裡看,還買了彩筆、書包送給他們。』郝麗新說。
清理小廣告孩子們用心回報『就想幫媽媽們乾活』
慢慢的,孩子們和『社區媽媽』有了很深的感情,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回報媽媽。於是,社區裡隨處能看到小『清潔兵』在撕小廣告,他們想幫『社區媽媽』乾活。小宇澤親切地稱郝麗新為『郝姥姥』,女孩青青稱楊連立就像是她的媽媽,『社區媽媽連我的生日都記得!』子悅說。
『把孩子交給社區媽媽,我們很放心!』居民董先生感動地說。對此,郝麗新說,『有人說我傻,但我卻覺得值,因為我贏得了居民的信任。我乾的活兒越多,群眾的困難就越少,每當看見社區裡老有所養、孤殘有人幫、貧困有人濟,就覺得一切付出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