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綏化
搜 索
《新龍江 新征程》系列報道綏化篇(一)抓市場走綠色發展提質增效之路
2018-02-11 16:31:44 來源:東北網  作者:陳顯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編者按:

  為落實黨的十九大、省十二屆二次全會及全省『兩會』精神,2018年東北網特推出《新龍江新征程》系列報道。

  即日起,《新龍江新征程》系列報道將推出綏化篇。綏化市以『寒地黑土之都、綠色產業之城、田園養生之地』為發展目標,續寫好現代化新龍江建設綏化篇章。從2月5日—8日,東北網記者先後深入綏化市北林區、慶安縣、綏棱縣、海倫市、望奎縣走訪各行各業的代表人物,傾聽他們描摹新龍江的美好未來及工作實踐。

  東北網2月11日訊(記者陳顯春 編輯李玥)春天來了,白雪覆蓋的大地仍沒有醒來。在綏化市北林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張樹春看來,東北土地冬季的休眠,恰好為夏季農作物生長積蓄了充足的養分,這是寒地黑土獨一無二的自然稟賦。

張樹春接受東北網記者采訪。東北網記者 陳顯春 攝

  2月5日下午,在北林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辦公室裡,張樹春正操著流利的日語與一位日本老人交流農業項目合作事宜。張樹春善談,早在2016年《網絡媒體聚焦綏化》走近北林采訪,全國網絡媒體記者就領略過張樹春的風趣與專業。

  『過去農產品賣得不好找政府找市長,現在已經轉變為找市場,如何能抓得住市場,就得研究綠色發展和提質增效的問題,在這一點上,綏化北林有寒地黑土優勢,有綠色發展的基礎。』張樹春表示。

  說到找市場,張樹春列舉了綏化『五谷雜糧下江南』推廣營銷活動。他說,這就是積極主動找市場,而放在以前,賣得不好就要找政府找市長。

  北林區現有耕地324萬畝,其中水田120多萬畝。早在1984年,該區就作為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制訂綠色食品標准的參與單位。張樹春說,那個時期,北林區就在研究綠色發展。如何做透銷得好倒逼種得好這篇大文章,就是提昇綠色程度,如現在的稻鴨耕作、稻魚耕作、稻蟹耕作,都是實施三減(減農藥、減化肥、減除草劑)措施,從而達到綠色有機農產品標准。還有一點就是研究提質增效的問題,提高品種的內在品質,就要種植口感好的品種,比如說北林的高彥灣大米、正大生態米,口感和品質都特別好。這麼好的東西賣不出去是什麼道理呢,還是沒把握好市場。張樹春舉例說,綏化正大米業總經理任秀波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生產這點大米,只要佔領了長三角、珠三角一個大城市的一個小區甚至幾個樓區,就被銷售一空了,而且還能提高它的附加值。』

張樹春向東北網網友拜年。東北網記者 陳顯春 攝

  這是水稻,玉米也是這樣。2017年北林區玉米種植100多萬畝,首次實現了水稻面積大於旱田面積。張樹春說,象嶼集團在綏化張維鎮投資玉米深加工項目,年加工玉米量150萬噸。而北林區現只能生產50萬噸左右。象嶼集團加工需要的是高淀粉玉米,用企業需求來嫁接市場,引導農民種植高淀粉含量玉米。大豆也一樣,北林龍王豆漿加工需要高蛋白大豆。玉米本地有收購企業,大豆本地有企業能拉動,北林區在這個循環上,伴隨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從而派生出其他產業形式。種得好是通過價格、通過市場需求倒逼,也就是銷得好倒逼種得好,而種得好就是堅持綠色發展和提質增效。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