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17日訊 目前,大慶市建設57處『互聯網+農業』高標准示范基地,農產品品質提高,網上吆喝聲加大
2017年,大慶市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積極推進農業與互聯網+嫁接,為農業發展插上新的翅膀。
目前,大慶市已建設57處『互聯網+農業』高標准示范基地,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增強了大慶市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織就『互聯網+』設施網
互聯網+,不是紙上畫張餅就能充飢的。它,需要一條條線路連結起來,一個個高端設備裝起來。
互聯網+農業,基礎設施是關鍵。去年,大慶市在基地基礎設施建設中,有27個基地樹立起標牌,基地內渠道硬化,灌排溝渠、林電網齊全,為提昇基地生產能力提供了支橕。
基礎設施鋪好了。物聯網,怎麼建?去年,大慶市建立了農業環境監控系統19個、病蟲害在線監測系統17個、農田作業視頻監控系統22個、農技在線服務系統12個,農機智能管理系統4個。
網,織上了。農產品,拿到市場上咋樣纔算達標,那就是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去年,全市有19個基地建有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系統,並入駐黑龍江省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
系統,裝上了,怎樣在實際中操作,最後一招就是利用電子商務平臺開展網上營銷。去年,全市新建的22個基地都開展了網上銷售,其中自建平臺11個,還有18個基地已經入駐黑龍江省大米網。
讓農戶成為『明白人』
『咱村種地也有監控了,線都扯好了。』互聯網+這個新生事物,讓村民們奔走相告。
好東西,如何使用?為此,大慶市從春種的起點抓起。組織相關專家制定了綠色有機作物栽培要點,在春耕生產關鍵時節,深入到經營主體,解決生產難題,為市、縣開展『互聯網+農業』生產提供了技術支橕。
杜爾伯特縣他拉哈鎮,以永明米業加工專業合作社為依托,成立了他拉哈綠色有機農產品產業發展協會,吸納4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入,提昇了對基地的指導服務功能。
『用鼠標點一下這個,水就出來了,地就澆上了。』電腦前,專業技術人員指著電腦屏幕講解著。因為,智能灌溉系統根據格田水分、水位、閥門狀態及流量信息自動開關管道閥門,實現灌溉智能化。
通過學習,裝有監控設施的種田大戶們,掌握了環境溫度、濕度、降水量等20多項信息的采集自動化技術。在這裡,操作人員守在電腦前,就可以輕松地實現水稻種植基地灌溉智能化,而且病蟲害在哪顆苗上都看得清清楚楚。
『有專人講,還手把手教,學的就是快。』面對互聯網,農戶們從陌生到認知,再到能夠熟練地操作。
據當地一位專家講,秧苗發現病害後,通過專家輔助決策,對病蟲害發生、發展、流行提供准確預報,有針對性的提前防治,為種植戶增收提供技術支持。
將網上農產品叫賣聲叫響
互聯網+,著實讓農民們感到了它的便捷同時,也讓大慶農產品品質更好,銷路更遠。為讓好產品賣得好,市裡積極為農產品銷售鋪路架橋。
為了搭牢『賣得好』這張跳板,大慶市充分利用北京年貨大集、杭州阿裡鄉甜農場發布會、浙商大連商會、哈洽會等平臺,宣傳推介大慶市優質農產品。
要想佔領市場,就要有好產品來『說話』。為此,大慶市優中選優,幫助老街基等11處樣板基地,入駐淘寶網並開通微商城,並與多個政府網絡平臺合作,產品遠銷香港、臺灣、俄羅斯等地。
大慶市還把營銷作為『互聯網+農業』基地建設的主業來抓,幫助經營主體找訂單、搭平臺、擴渠道。組織經營主體利用第三方平臺開展網上銷售,鼓勵有條件的經營主體自行建立銷售平臺,拓展銷售渠道。
肇源百果園借助『互聯網+農業』實現了訂單式銷售和線上銷售,讓寒地優質水果進入了北京、上海等地百姓的餐桌,實現年銷售收入1000萬元。
大同區推行會員宅配送銷售模式,會員可根據家庭人口結構選擇相應套餐產品,目前現有會員1000餘名,去年實現銷售收入600萬元以上。
據了解,通過網絡銷售平臺,去年全市農產品銷售額達到9000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