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晨報2月20日訊 點亮春節夜空的哈電人
2月15日17時許,哈爾濱的天已經有些昏暗,城市裡的燈火逐漸亮起,已經到了准備年夜飯的時間,蔣振宇和張智強匆匆的吃了口飯,便開始了今天的第一次特殊巡視。
蔣振宇和張智強是哈爾濱供電公司220千伏哈西變電站的值班員,2018年的除夕剛好輪到二人值守,這也意味著他們放棄了與家人的團聚,來保障設備的安全運行和千萬個家庭的燈光璀璨。
帶上記錄本,拿起紅外測溫儀,穿好厚厚的棉衣,系好安全帽,二人的動作如此一致,絲毫沒有拖沓,仿佛是身經百戰的戰士即將趕赴戰場,容不得片刻的耽擱。隨即,二人來到1號主變壓器,開始了特殊巡視的第一次節點測溫。
『1號主變,A相套管,零下10攝氏度,溫度正常;B相套管……』蔣振宇二人根據設備的運行情況對4臺變壓器、12條線路的56的節點進行了紅外測溫,每一次測量的數值都反復確認,以確保設備的可靠運行,再次回到主控室時間已經過去了1個多小時。
哈爾濱供電公司為了保證全市的可靠用電,不但要求在運行人員要加強巡視,還組織搶修人員輪崗值班,隨時應對突發的電力故障。同時,為了保證設備的可靠運行和運行人員的人身健康,采取3個班次,輪流值守,每個班安排3至5人同時值守。
『振宇,你手機響了好多次了,快去看看吧,別家裡有事找你』一同值守的羅峰提醒道。每次巡視,值班人員總是會自覺的手機留在主控室,直到巡視全部完畢,纔會回到主控室看一眼手機。
蔣振宇拿起手機,第一眼看到了兒子的留言『媽跟我說,是你和叔叔們的堅守,春節夜晚的天空纔會這麼明亮,萬家燈火纔會這麼璀璨,爸爸,我為你自豪。』
守護機車燃油的鐵路人
三六九往出走,剛剛大年初三,春運返程的列車又一輛接一輛的啟動了。今年的春節返程的客流會很集中,春運時間與各大院校開學時間交叉,使鐵路各部門工作的壓力增加。為了讓佳木斯地區的返程旅客能夠按時順利的抵達目的地,佳木斯機務段的職工在春節裡沒有任何松懈。
春運期間,哈鐵多次臨時加開旅客列車,貨運運量也緊跟著湊熱鬧,佳木斯機務段的火車頭使用率不斷刷新著紀錄。想讓馬兒快跑,馬兒就得吃草,所以該段機車所使用的0號柴油剩餘量成了全段上下的焦點,這個重擔也自然落在了整備車間油庫班組的職工肩上。2月18日一早,該段整備車間的油庫班組長肖長河便早早的來到了單位。他是這個班組的工長,也是一名質檢員,每輛待卸的油罐車都需要他逐一進行檢測。
同時,作為工長的他,還需要在卸油前檢查所有的輸油管路,一整套檢查下來最起碼要一個半小時。正因為如此,為了不耽誤白天卸油的工作,所以他要比其他同事來的都早。
零下二十幾度的0號柴油早已結成葷油狀的凝狀物體,油槽車內的兩側壁上掛著40多厘米厚的油蠟,底部將近1米深的油已經成坨,想把它們全部抽出來,『只能強攻不能智取』。
他們的工作首先是注入『熱油』,對凝固的柴油加溫,這個過程大概需要持續1個多小時,同時需要人工不停的進行攪拌,使成砣的柴油快速融化。
他們手中的工具,就是一個15公斤重、5米多長的自制耙子。需要使用這個耙子反復的攪拌,纔能和注入的『熱油』成蠟的涼油充分融合。
因為在卸油過程中所使用的抽油管路相通,任意一根油管被凝固的油蠟堵塞、吸入空氣,都會導致整個管路全部停止工作。所以幾個人要在3.5米高、80多米長的卸油架上,往返於7輛油槽車,隨時監測罐內抽油情況。直到卸油工作完成,他們都要走上幾十趟。
燃油的支出費用,佔到該段支出總額的70%,所以保證每一罐的油槽車傾卸徹底,節約每一滴可用燃油,也是他們卸油工作的重點。為了將油罐內凝固在罐底和側壁上的柴油清掃乾淨,有時他們甚至需要趴在油罐車上,一只胳膊伸進罐車內,用耙子反復拉拽纔能掏乾淨每一個角落。
經過5個多小時的室外作業,一塊塊『油坨』消失了,7輛油槽車被抽的空空如也。雖說已經立春,但佳木斯地區的室外溫度仍然在零下25度,幾個人早已經凍透了。
因春運期間機車燃油消耗增加,他們每三天就要完成一批卸油工作。即便工作條件再惡劣,也從沒有因此馬虎。
數九寒風凍透了天地,但凍不透鐵路人的心。佳木斯機務段整備人在這場『人類大遷徙』中,用鐵路人獨有的執念,駐守著中國東方第一段,為旅客順利出行默默的奉獻著。
高山上的風語者
在三峽新能源大個嶺風電場,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與大山為伴,耐得住與世隔絕的環境,受得了高山頂凜冽的寒風。他們聞風而動,為千家萬戶輸送著清潔能源。他們就是風電人。
於全是三峽新能源大個嶺風電場的一名值班長。臘月二十八,他與家裡告別,來到了工作崗位上。這個年,他注定要在崗位上渡過。這已經是於全第三年不回家過年了。於全說,對於這種與家人分別的新年,他早已習慣。而家人也非常支持他的工作。
到單位第一件事,就是穿過陡峭的山路,檢查風機。由於檢修道路從山裡穿過,所以非常的陡峭。再加上下過雪,於全和開車的同事值班員姚旭都十分小心。於全說,有的路只能卯足了勁一鼓作氣,否則就很可能上不去。而這裡大多數道路都是這樣。
大概走了半小時,於全和同事到達了需要檢修的第一臺八號風機。這裡的每一臺風機高70米,因為山裡風大,所以還有正負五度的擺動幅度。從上到下再加上例行檢查的時間,大概需要四十分鍾。於全和同事姚旭為了節省時間,分工作業。姚旭負責上風機,於全負責檢查下面的儀表盤。在風機裡足足等了40分鍾,記者纔看到姚旭從風機上下來,此時汗水打透了姚旭的衣服。而在下面檢查儀表的於全,此時也早已凍透。而這還只是檢查的開始。緊接著,於全和同事姚旭又來到了第11號風機,要想到達第十一號風機的作業平臺,於全和同事姚旭還需要爬一段小山坡。但是這段小山坡由於是冬天,植被被厚厚的雪覆蓋,所以在往上爬時不僅不知道深淺,而且周圍沒有任何可以借力的著力點。於全和姚旭幾乎是手腳並用,纔爬了上去。而兩人下來時,乾脆就坐在地上滑了下來。這讓記者看的心驚膽戰,但是於全說,這就是他們的日常工作。
這些工作,天已經黑透了。於全和姚旭的工作服變的濕答答。汗水混雜著雪水,結成了冰碴。趕回站內,吃了一口晚飯,於全和姚旭早早的上床睡下。因為第二天等待他們的還有更繁重的工作。
第二天早上七點半,於全和姚旭就整理好裝備出發了。這天上午,他們要對電站內進行例行的巡查。年前的幾天格外的冷,而所有的箱變設備都在室外。但是於全和姚旭兩個人,依然認真的填寫著檢查記錄。手凍僵了,拿不住筆就揣進兜裡暖和一會,然後再接著記錄。
巡查到水泵房時,兩個人發現泵房門打不開了。合力將門拽開之後,發現門和門框之間結滿了冰碴。二人二話不說,找來工具,蹲在地上將冰一點點的鑿乾淨。冰碴濺到臉上,他們也絲毫不在意。
最後,兩個人又將前幾天被大風刮開的柵欄進行了維修。於全打趣的說:這山上人少,很多事情都得自己動手。都要變成一個萬能工了!
在山上,條件簡朴,自然環境惡劣。到達最近的村子,步行需要四十分鍾。大家在山上的飲水,主要靠打井取水。而飲食,則需要一周去一趟賓縣縣裡采購。這一次采購,就能裝滿一大車。這是大家一周的口糧。但是這些困難,絲毫不能阻擋風電人的堅守!他們立足深山,超越自我,將新能源發電,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