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華廷(右)正在與采摘草莓的城裡游客交談。姚建平 攝
人民日報3月1日訊 總資產20多億元、村民年人均收入7萬多元的『龍江第一村』——興十四村的變化,可謂天翻地覆……
『紅火的好日子,是付書記帶著咱們乾出來的!』鄉親們這麼說。
『拼上身家性命,也要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1956年,山東省響應黨中央號召,向黑龍江省移民,開墾北大荒。臨沂縣有428名村民響應號召,來到甘南縣興十四村。
說是個村,可別說房子,連樹都沒一棵。放眼望去,全是荒原,大風刮得人直不起腰,沙子打得臉上生疼……
『大隊食堂每頓飯能用8斤苞米面,蒸出240個窩窩頭。全摻的甜菜渣、豆角皮、苞米瓤。』年近八旬的劉赫亭老人回憶。
日子太苦了,大部分移民無法忍受,陸續返鄉。最後,只留下36人。
1970年,21歲的付華廷當上村黨支部副書記。1972年,鄉親們選付華廷當村黨支部書記。付華廷發誓:『就是拼上身家性命,也要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絕不讓一個人掉隊,絕不讓一戶受窮!』
1970年,為了實現機械化,付華廷和鄉親們東拼西湊,籌了8000多元錢,用一個多月,背回來1000多個零部件,組裝成了村裡第一臺拖拉機。
改革開放後,為發展村辦企業,付華廷背著煎餅,坐硬座火車跑北京、下上海,尋商機、找市場。餓了,就啃口餅;渴了,就喝涼水;夜裡,就住澡堂子。
有一次,建廠需要請一位專家。專家事多人忙,不大願意為了一村辦企業出馬。付華廷嘴皮磨破、口水說乾,差點兒下跪磕頭,纔感動了專家。
付華廷說:『就圖鄉親們都過上好日子。』
『跳出農村看農村、跳出農業看農業,興十四村就有搞頭』
改土造田、挖渠築壩、購買農機、打井抗旱……多年愚公移山式的苦乾,興十四村硬是把4萬多立方米河泥,搬到了3300畝貧瘠的耕地裡,把600多畝高低不平的沙土地變成了良田,『靠天吃飯』成了歷史。
填飽了『癟肚子』,付華廷還要鼓起鄉親們的『錢袋子』。
話好說,事難辦。興十四村是有名的『三靠三不靠』:生產靠貸款、吃糧靠返銷、生活靠救濟,不靠山、不靠海、不靠城市。要發展,憑什麼?
『跳出農村看農村、跳出農業看農業,興十四村就有搞頭!』付華廷的話,鏗鏘有力。
生產現代化。改變傳統種植方式,打有機牌,走特色路,建成1000多棟溫室大棚;購置大型噴灌100多臺套,耕地實現100%高效節水噴灌;建設大型農機專業合作社,實現農業機械化,『1000多畝地,只用一人管。』
農業產業化。從上世紀80年代初,付華廷就帶領鄉親們創辦小酒廠、罐頭廠、乳品廠,發展村辦企業,1990年擴建甜蜜素廠;1994年建起檸檬酸廠;2000年建起了淀粉廠;2002年組建富華集團成功上市;成為黑龍江第一家以農業板塊上市的公司……
產業多元化。興十四村名氣越來越大,村裡順勢建起村史展覽館、村民別墅群、影視拍攝基地、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森林防火觀光瞭望塔等30餘處旅游觀光景點。
幾十年苦乾實乾,興十四村建起了擁有35家企業、1800多名員工、23億多元總資產的黑龍江富華集團,形成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格局,先後受到國家、省、市各級表彰獎勵500多次。
一個『三無村』『三靠村』,一躍成為『龍江第一村』。
『只要我乾一天,就要讓鄉親們說共產黨好』
『做夢都想不到,咱農民大老粗,也能住上這樣的花園別墅。』37歲的村民馬春波樂呵呵地說。
2005年,他一家住進了這棟氣派的小別墅。『造價是35萬元,我們只花了13萬元,其餘的錢都是村裡拿的。』
『只要我乾一天,就要讓鄉親們說共產黨好!』這句話,付華廷說在嘴上,記在心上。
1981年全村居民住房實現磚瓦化,興十四成為全省第一個磚瓦化村。
如今,村裡建起花園別墅136棟、公寓樓34棟,全村80%的農戶住上花園式別墅,自來水、有線電視、電話和寬帶全部入戶;村民實行退休制,全部納入社保和新農合醫療,65歲以上的老人每年免費供應200斤大米、100斤白面,每月享受120元的生活補貼費……
興十四村富了,但家人卻沒沾過付華廷的『光』。打當村支書那天起,付華廷就立了三條家規:一是凡是村上的事,不准家裡任何人摻和;二是凡是村裡的人,無論誰找上門都要以禮相待,但絕不許家人收禮說情,不准偏親向友;三是凡是要求村裡人做到的事,自己家人必須先做到。
家人常說:『華廷是給村裡乾大事的,我們不要給他添麻煩!』
『畫』一樣的興十四村,『牛』一樣的付華廷。從年輕小伙兒乾到兩鬢斑白,付華廷一乾就是40多年。『擼起袖子加油乾,興十四明天會更好。』他常常這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