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在農民和市場之間架一座橋(青春派)
2018-03-01 10:06: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柯仲甲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同濟大學研究生畢業,放棄國企設計師工作,回鄉務農,80後王翯鄉村振興初心不改

——在農民和市場之間架一座橋(青春派)

  認識王翯,純屬『偶然』。

  記者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采訪特色農產品銷售時,恰逢王翯在當地的農民電商講習所裡給鄉親們『授課』,說渠道、說產品、說技巧,王翯講得頭頭是道,農民們聽得津津有味。

  記者一問,原來王翯這幾年在農產品銷售領域創業,搞得有聲有色;再一問,原來王翯還是當地的『小名人』,2011年他從同濟大學研究生畢業後,到沈陽一家國企設計院工作,『村裡人都羡慕得很』!沒想到王翯幾年後卻突然辭職,返鄉創業了!

  『這小伙子很有點勁頭!』在旁的一位鎮乾部說。就這樣,記者和王翯嘮起了他的故事。

  離開城市,返鄉創業——

  『認為對的,只想堅持』

  王翯是土生土長的黑龍江寧安人,2008年本科畢業後保送到同濟大學橋梁工程系攻讀研究生。2011年研究生畢業後,王翯到了沈陽一家國企設計院從事橋梁設計工作。『能把學了7年的專業知識投入到實際工作中,真的很興奮!』回憶起剛參加工作時的情形,王翯仍記憶猶新,『無論是參與大項目討論、還是加班加點搞測算,點點滴滴都很難忘。』

  工作穩定、專業對口、收入也不錯,王翯最開始的感覺挺好,但時間久了,困惑也隨之而來。『每次回家一看到高速公路都修到東北邊陲小鎮的村口了,就有一種危機感。』王翯說,前些年國家大量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導致高速公路橋梁的市場越來越小,『活少了,設計人員卻沒少,這也算是一種過剩吧?』王翯感慨,『沒有一個廣闊的市場,再會游的魚也施展不開。』

  『從小在農村長大,喜歡那種無拘無束的生活。』王翯坦言,城市裡兩點一線的生活節奏和國企裡循規蹈矩的工作環境,也愈發讓他有點不適應,關於未來,他也有擔懮和焦慮。『很怕自己哪天就失去了天性,失去了年輕人的活力。』王翯扶了扶眼鏡,笑著說。

  辭職創業的念頭在王翯腦海裡漸漸萌生。『我看過國外一家大型諮詢公司對於中國消費者的調查報告,結果顯示消費者對綠色有機農產品的需求很大。這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必然出現的結果。從「吃得飽」到「吃得好」,這裡有巨大的市場空間。』王翯說,『我的家鄉就在長白山腳,鏡泊湖畔,生態好、農林產品質量「杠杠滴」!為何不試一試把這些好東西推向市場,滿足消費者需求,造福家鄉的父老鄉親呢?』

  說乾就乾。帶著對優質農產品廣闊市場空間的期待和奉獻家鄉的熱情,執著的王翯不顧家人的反對、朋友的挽留,收好行囊、賦詩一首,踏上了這條不太好走的創業路——

  『朝來夕歸幾寒暑,匆匆行色披星途。白馬一匹慕玄奘,扁舟一葉羡陶朱。

  前路漫漫逶迤行,夢想彼岸拭明眸。鉛華洗盡不留恨,無謂世人嘲與苦!』

  堅守品質,優化營銷——

  『當好優質農產品搬運工』

  『你看,這些白頭發都是這兩年長出來的。』王翯朝記者捋了捋自己的頭發,打趣道,『有壓力啊!辭了那麼好的工作,還不得乾出點名堂來?』

  2015年4月,王翯辭職回到家鄉,在寧安市東京城鎮注冊了自己的公司、搭建了互聯網銷售平臺後,便一頭紮進了田間地頭、山林水畔,開始了摸底調研。

  『家鄉的農民太淳朴了!』王翯說,由於家鄉地處偏遠的東北邊陲,長期以來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農民的思想也就相對封閉落後,『農民只知道悶頭種地、乾活,卻不知道怎樣通過營銷提昇優質農產品的價值。到頭來辛辛苦苦勞作,卻沒有獲得更好的收入。』

  想要賣得好,產品是基礎。『一戶一戶跑、一家一家談。找到最可靠、最本分的農戶,當好產品搬運工。』在東京城鎮農民創業園為王翯提供的一個小展廳裡,一張張照片記錄了他寒來暑往、風吹日曬尋找最優質產品的腳步。『比如大米種植,我就和村裡的種地好把式簽訂合同,只種植施用有機肥的水稻。再比如林產品,我直接跑到各個林場裡和林農對接,收購他們在原始森林裡采摘的野生產品。確保源頭質量關,把天然有機的產品提供給消費者。』談到優質農產品,王翯如數家珍,言語中透露著興奮。

  『酒香也怕巷子深。家鄉農林產品質優價不優,吃虧就吃虧在營銷上。』王翯說。為了讓外界更好了解寧安農林產品的優勢,王翯騎著自行車、挎著小相機,用鏡頭捕捉家鄉優美的生態環境,並借助互聯網平臺把農林產品推銷出去:把農林產品的生產環境、種植過程、采摘過程用照片、視頻的形式呈現給消費者;提供個性化定制的年貨套餐、雜糧套餐、山貨套餐;以眾籌的形式售賣優質大米;每一件產品的外包裝上還有二維碼,一掃就能追溯產品的源頭……

  『營銷不是瞎忽悠,而是通過合法合理的商業運作,把好產品賣出好價錢。』王翯創業,也有他堅守的初心。『現在優質農產品市場很廣闊,但亂象也不少。以次充好、模糊概念、以人工代替天然野生的不少。我還是想踏踏實實做產品,有一說一,不誇大、不忽悠。無論時代怎麼變,誠實守信還是根本。』

  生在好時代,趕上好政策——

  『鄉村振興,年輕人不該缺位』

  王翯創業,考慮的不僅僅是自己。

  『從小生活在農村,對農民、農業都有很深的感情。』王翯感慨,『農民和市場打交道處於弱勢地位。我回鄉創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幫助鄉親們架起一座通向市場的橋梁,讓大家的錢袋子都鼓起來。』

  王翯的三叔原先自己種植水稻,『每年一收獲就把原糧賣給糧販子,價格自己說了也不算數。也沒想著啥有機種植、自己加工成品米。』三叔說,『自從跟自家大侄子合作後,這種植方法有機了,加工後的成品米通過網絡賣上好價錢,我的收入也跟著長了不少,一?地多掙了9000元錢,到哪去找這好事兒呢?』

  幾年來,王翯通過與農民簽訂供銷合同的方式帶動農民增收。產品幾乎覆蓋了當地所有有突出優勢的林農產品,帶動了周邊12個鄉鎮數百名農民,增收幅度近30%,『我只保留合理的利潤空間,把更多的利潤讓給父老鄉親,讓他們在和市場打交道的過程中嘗到甜頭。』王翯說。

  『農村裡多一些這樣回鄉創業的小伙子就好了!農民增收就有人帶頭了。』東京城鎮鎮長王曉春也對王翯豎起了大拇指。

  王翯創業,還趕上了一個好時代。

  近年來,黑龍江省大力推動優質農產品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加強農產品市場營銷,帶動農民增收,推出了不少好政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後,牡丹江市也適時推出了『農民電商講習所計劃』,試圖打破該地農產品『優質不優價、增產不增收』的怪圈。

  作為寧安市東京城鎮農民電商講習所的一名講習員,王翯對此充滿了希望。『鄉村振興大有可為,農民應該成為振興的主力。講習所計劃幫助農民在思想意識上架起一座通向市場的橋梁,這纔是最有價值的事情。』如今,王翯已經利用各種場合為500多名農民講授了互聯網基礎知識和電商銷售的一系列知識,『我願意把自己積累的經驗分享給父老鄉親,讓更多人受益。』王翯說。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王翯的事業漸漸步入正軌,銷售額也做到了一年40多萬元。『更多的還是把自己定位為農民和市場的橋梁紐帶。希望盡到自己的微薄力量,幫助鄉親增收。』王翯對未來充滿期待,『鄉村振興發展的廣闊天地中,年輕人不該缺位!』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