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教育事業的薪火相繼離不開一代代心懷夢想的青年人纔的耕耘與奉獻。為進一步弘揚黃大年精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人纔隊伍活力,注重人文關懷,本網推出『青年人纔看東農』系列報道,記錄那些在各自崗位上克服困難、攻破難關、科研報國的新時代東農脊梁。
東北網3月1日訊(記者 霍梟涵) 這個老師不一樣。采訪到董桂菊時,她時尚的『網絡用語』和原創新詞頻出,

說話的時候眼睛閃著光,讓人不自覺的被她的熱情所感染。
自帶『磁場』的電路老師
董桂菊教的電路課程是學生深入專業知識領域的重要基礎環節,這門課學時長,和學生接觸多,董桂菊每一堂課都要讓教學內容有一個亮點。
董桂菊非常重視第一堂課,她認為,第一堂課學生就會對老師進行評估,所以一開始就要建立起自己的威信體制。上課起立互相問好是董桂菊課堂習慣,董桂菊認為,這種儀式有兩個目的,一是提醒學生這門課程和教師要有敬畏之心,二是提醒接下來的時間學生屬於老師,老師屬於學生。習慣養成後,就形成了自然,董桂菊只要說『上課』,大家就起來問好,這種問候帶動了學生的熱情。
董桂菊的課堂上,學生的『抬頭率』特別高,有的學生下課告訴她:『老師,上你的課一堂課我都沒看手機。』董桂菊認為,老師在講臺上講課的時候,和演員特別像,自編自導自演兩個四十五分鍾,怎樣能把學生的心拉過來是她孜孜不倦思考的問題。董桂菊從不硬性要求,她說:『不管時代發展成什麼樣,最主要的還是老師在課堂上的魅力,要靠自己的磁場去吸引他們,用強制手段不如好好想一想怎樣把教學魅力綻放出來,把閃光的一面放大,讓學生認可。』
董桂菊備課時特別細心,她專門去琢磨自己上學期間容易出問題的地方,把難懂的地方總結出小竅門和方法,編成口訣,她把晦澀的內容化繁為簡,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達,給學生建立『物理沒有那麼難』信心。基於每屆學生的特點和認知程度是不一樣的,每學期董桂菊都會重編課件,及時調整。
董桂菊注重課程之間的銜接,每一節課結束前,她都會引出下一堂課的興趣點,有人評價她的課:像聽評書一樣!
董桂菊還有一個『超能力』——記名字。課堂上,學生溜號董桂菊會出其不意的點出他的名字,學生們會覺得特吃驚:『老師怎麼會記得我』,心裡又很高興,覺得自己受到了關注和在意。董桂菊說,『孩子們其實特別容易滿足,多贊賞他們,教育+贊賞收到的效果就是教育的平方,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的,只有這樣纔能把教育事業越來越發揚光大,學生也能夠從中受益。』

22年幾萬本評語經典『文案』拉近學生距離
董桂菊認為課後作業是反映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程度的一個重要窗口,盡管面向學生人數多,但她22年堅持認真批改每一本作業,給出不同的評語,指出亮點和問題。就是這些充滿溫暖、幽默和正能量的評語一步步拉近了和學生的距離。
董桂菊總是變著花樣想『文案』鼓勵學生,對於認真完成作業的學生,她會寫下這樣的評語:『你的作業就是我的標准答案!今天的陽光,很美好!今天的咖啡,很美好!有時間發呆,很美好!你的作業,很美好!謝謝你成就了那麼多的美好!』,『只要堅持努力,總有一天,你會活成你最想要的樣子』,『忍不住為你打call』,『這樣的作業給我來一打』……當然,也有馬虎懶惰的學生,董桂菊會寫下這樣評語:『幸運是不存在的,努力纔是硬道理』,『作業略顯狂躁,與本人氣質明顯不符!』,『顏值明顯提昇,但有的題結題過程過於簡單,忽略太多,這樣不好』……
這些良苦用心的『金句』花費了董桂菊很多的精力,三個班的作業要批改三天左右,大班的課要批改一個星期,學生們要准備兩個作業本循環用。據董桂菊粗略計算,22年來,她利用晚上休息和沒課的時間寫了幾萬本評語。
董桂菊的付出得到了欣慰的回報,她的學生每次都會爭相傳閱作業本,看看董老師跟自己說了什麼,也會在作業本上跟老師反饋他們的想法,形成互動。這個良性循環被董老師看在眼裡,更加用心地對待批改作業這個教學環節。畢業十多年的學生金波在同學聚會時帶著作業本,他說,『董老師,作業本幾次搬家都不捨得扔,你的評語我都留著呢』。
董桂菊說,自己的年齡越來越大,與學生年齡的差距也越來越遠,要跟上現代網絡的發展,要用他們懂的和喜歡接受的語言去交流,讓學生對你的點評感興趣。
時刻傳遞正能量希望學生感受生活的美好
董桂菊認為,老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無論放到哪裡是一個發光體,任何時候要給學生傳遞正能量。她每天堅持做早餐並曬到朋友圈裡,她覺得這樣不僅能夠塑造自己在學生心中良好形象,也會用這看似不明顯的舉動潛移默化的讓學生學會堅持,傳遞給學生正能量。董桂菊的學生說,董老師的精力總是那麼充沛、那麼飽滿,在我們心中她就是『正能量本身』。
『熱愛生活』、『有文藝氣息』都是學生們給董桂菊印上的標簽。不只這樣,董桂菊也是一位有浪漫情懷的老師。
董桂菊和她的愛人是校園愛情,從大學同學到如今的同事,兩人已經攜手走了32年的路程。董桂菊告訴記者,1986年11月21日,是她主動表白而且成功的日子,每年的這一天,董桂菊要給自己的學生『撒狗糧』,每人發一塊巧克力。
這一天逐漸形成了一個傳統,被歷屆師哥師姐口口相傳,現在每一屆學生都會期盼這一天等著吃下這份幸福的『狗糧』。
其實,這也是董桂菊和學生拉近心靈的『套路』,也因此得到學生的越來越多的信任,無論男生女生遇到心事都會找董桂菊聊一聊。
董桂菊說,『一個老師被關注的點太多了,舉手投足都會影響到學生的成長。』她希望自己能成為學生的榜樣,希望學生們能從自己身上看到了更多美好的東西,讓自己的愛情成為學生向往的幸福,讓自己的生活成為學生想要的生活。
多年來,董桂菊在教學一線的辛勤『耕作』,不僅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學生,在歷年的學生滿意率測評及學生評教中始終名列全校前茅,也獲得了『黑龍江省首屆高校教師微課教學比賽』本科理科組一等獎、『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本科理工組三等獎『黑龍江省優秀教師』光榮稱號等多項榮譽,董桂菊用行動實踐了她『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人生信條,樹立了一個當代良心高校教師的正能量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