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愛之切 責之重——記哈市五院燒傷二病區青年女醫生李昕
2018-03-06 16:48:07 來源:東北網  作者:王甦 高軍震 杜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3月6日訊(王甦 高軍震記者杜筱)日前,哈工大附中初一新生趙郝叡全身90%被嚴重燒傷,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和哈爾濱市第五醫院領導和醫護人員的高度重視。哈市五院燒傷科和重癥醫學科的醫護人員歷經幾個月與死神的拼死搏斗,終於使這個花季少年戰勝了死神,創造了一個奇跡。在這群創造奇跡的醫護人員中,有一個人最高興,她,就是趙郝叡的經治醫生李昕。從趙郝叡入院那一刻起,李昕就只有一個信念:無論多難也不能放棄搶救的希望,不能讓他還未綻放的生命就此凋零。

李昕(左二)等醫生為趙郝叡手術做准備。

  2017年9月6日清晨,趙郝叡入院時,被診斷為『全身燒傷二度、三度90%,伴嚴重氣道燒傷』,對於一個12歲的孩子來講,傷勢實在太嚴重了,成活的可能性極低。下午16時,孩子由於傷勢過重,出現了急性循環、呼吸衰竭而轉到重癥醫學科(ICU)。

李昕到趙郝叡家給孩子浸浴。

  孩子病情危重,病情時常波動,在重癥醫學科救治的一個多月中,需要燒傷科和ICU科醫生一起研究病情,制定救治方案,共同實施分擔治療任務。經治醫生李昕每天樓上樓下跑好幾趟,因為不願意耽誤等電梯的幾分鍾,她每次都是從樓梯上上下下。

李昕為趙郝叡查房。

  哈市五院黨委書記、國內燒傷外科知名專家李宗瑜只要不出差就每天親自到重癥醫學科為趙郝叡查房,與ICU、燒傷科的醫生探討病情,制定治療方案;如果開會出差,李昕就通過網絡隨時匯報征求治療建議,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孩子病情平穩了,李昕也會稍微喘口氣。她白班時,早早來到病房換好衣服先去重癥醫學科看看趙郝叡,詢問一下孩子晚上的情況,為接下來創面治療做好准備。白天下班後,無論她手術到多晚,她都要去看過趙郝叡,纔能安心地離開醫院,下夜班之前她也不忘給趙郝瑞處置完、換好藥後纔離開醫院。

趙郝叡第一次手術之後,李昕到icu查房孩子的狀態。

  孩子能進食了,她就中午和晚上親自給孩子喂飯,因為她是孩子入院後第一個接觸的人,出於對孩子依從性的考慮,為了避免孩子情緒波動而引起病情變化,在重癥醫學科的頭一個月,李昕擔負起了給孩子喂飯的任務。她還經常給孩子買些蛋糕、罐頭等小食帶給孩子吃,和孩子聊幾句,用她的手機讓孩子和在外面等候的媽媽說說話,減輕孩子恐懼的心理,讓孩子能夠配合治療。這一個月,本就瘦弱的李昕體重下降了7斤。在趙郝叡住院前兩個月,幾乎每個雙休日和節假日,不需要值班的李昕也要來醫院為趙郝叡換藥,她纔安心。中午一兩點鍾吃上午飯是經常的事情。

  在前兩個月的救治中,趙郝叡經歷了燒傷休克的搶救,重度吸入傷和肺炎的搶救,器官功能不全的搶救,貧血、低蛋白、水電解質紊亂的糾正,特別是膿毒癥的救治貫穿了整個治療過程,而且幾經波折,先後接受了7次手術,其中6次是創面植皮修復手術。在整個救治過程中,在李宗瑜的帶領下,李昕和燒傷科、重癥醫學科、麻醉科、手術室、輸血科等多個學科的醫護人員密切協作配合,趙郝叡的病情趨於穩定。每次為趙郝叡進行一次大換藥,她和同事們就要經歷幾個小時,有的時候工作服都會被汗水浸透。每一次危及生命的波動平穩後,李昕都會長長的舒一口氣。她和所有參與趙郝叡治療的醫生們向勇士一樣手執各式醫療器械,隨時與出現的危及患兒的病魔搏擊。

  孩子病情終於穩定了。休克關,闖了過去;感染關,闖了過去。死神在愛與責任相融的醫者面前退縮了。李昕,這位8歲孩子的母親,將母性的愛和醫者的職責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那段日子,她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只要趙郝叡能活下來就好。』

  郝叡重獲新生,轉眼趙郝叡住院四個月了,孩子全身僅剩下不到7%的創面尚未愈合,為了更有利於孩子的痊愈及擁有更為輕松的康復環境,李昕經與李宗瑜等專家研究決定讓趙郝叡出院,回家治療。為了方便給趙郝叡繼續治療,李昕早早地就讓趙郝叡的家人在醫院附近租了房子。

  自從2018年1月3日開始,李昕和鞏振中醫生每天去他們新租房子給孩子換藥。一個月的時間,李昕和她的同事風雪無阻,白天科室實在太忙,就晚上過去,周末從家裡直接過去。在他們的精心護理下,一個月的時間,孩子身上未愈合創面只剩下不足1%。自春節後,換藥改為2天一次,同時,李昕和同事又開始了對趙郝叡的下一步治療,為孩子進行康復鍛煉指導、全身浸浴。李昕每次去給孩子換藥,聽著趙郝叡的一聲『李醫生好。』她就感到無比地欣慰,覺得一自己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李昕,這位30多歲的女醫務工作者,沒有豪言壯語,沒有輝煌感人的事跡,但她每時每刻都奮戰在救死扶傷的最前沿,用她的愛心和責任捍衛著每一個患者的安危、挽救著每一個鮮活的生命。

  記者手記:我們采訪李昕時,這個走路匆匆、說話清脆的女醫生告訴我們,真沒有什麼可說的,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她也沒做什麼特殊的事情,千萬別把她寫得太誇張。『孩子救活了,比什麼都強。孩子還有那麼長的路要走,我能幫上多少就會全力幫助的,這是醫生的職責。』看著李昕在趙郝叡家中和孩子嬉笑著,溫柔細致的為孩子洗澡,記者們不禁淚眼朦朧......。

  美國醫生特魯多的銘言『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治愈、幫助、安慰,對於醫學和醫生來說,是沈甸甸的6個字,它精確地詮釋著醫學這門飽含著人文精神的科學,濃縮了所有從醫者的默默奉獻。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