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7日訊 如果說科技創新工作在我市呈現『眼球效應』,那麼『產業科技創新聯盟』的出現帶來的就是『井噴效應』。
2017年以前,對於雙鴨山來說,『產業科技創新聯盟』還是一個新名詞。
但短短一年時間,從認識理解這一概念,到四面出擊全面鋪開,再到精准對接實施創建,全市上下熱火朝天,效果斐然:全市已經建立各類產業科技創新聯盟15家(有一家被省科技廳認定為省級聯盟);全市專利申請量206件,專利授權150件,遠超上年水平;創建科技企業孵化器3家,新增科技型企業34家,新增規模以上科技企業12家,新吸納就業人員863人,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工業增加值14.92億元。
事實證明,市委、市政府的創新驅動戰略決策是正確的。
過去一年裡,我市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主線,以創建『產業科技創新聯盟』為牽動,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多措並舉,打出了一套科技創新的組合拳,呈現出了增強發展新動能的『井噴效應』。
打出市校合作『直拳』,開啟科技創新大門。
去年春季伊始,宋宏偉、於志善等市領導帶隊,市發改委、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市農委、市畜牧獸醫局、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市電商辦、雙礦科研處和四縣四區政府以及部分企業和農業合作社等負責人隨同,走進東北農業大學、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大學、黑龍江科技大學、省農科院、林科院等8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校方就產業需求、成果轉化、科技攻關、人纔培養等方面內容進行深入對接和洽談,並簽署了市校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通過這一輪走訪、洽談,負責聯絡的市科技局就搜集整理了適合我市的科技成果65項,與19個科研團隊建立了聯系。一時間,腦洞大開、興奮不已。
打出乾部掛職『長拳』,點燃科技創新激情。
為提高我市乾部隊伍的科技專業知識,開拓視野,提昇科技創新能力和政策水平,市政府提議派遣一批年輕乾部到黑龍江省科技廳、省內高校、科研院所掛職學習3個月,並提出了『提高一些科技意識、學習一些科技知識、結識一些科技專家、引進一些科技成果』要求。
精心挑選後,全市共16名副處級、1名科級乾部先後被派到以上各處。掛職學習期間,乾部們積極與哈工大、東北農大、黑大等30多所大專院校建立聯系,協助我市科技型中小企業、縣區各類合作社收集優秀科技成果200多項,主動結識石墨產業、食品加工等各類行業專家100多人,為我市產業發展存儲了資源。
短短三個月,受益無限。有的掛職乾部還借機和省有關部門拉近了距離,在申報項目、爭取政策支持等工作中『抄了近道兒』,獲得了『偏愛』。經開區副主任於道全、集賢縣副縣長聶建輝等掛職乾部深有體會:學了知識、交了朋友、大開眼界、不虛此行。
打出政策支持『重拳』,集聚科技創新動能。
為推動創新聯盟的創建速度和熱情,我市研究、出臺了《雙鴨山市對縣區產業科技創新聯盟考核辦法》,明確規定:對於在產業科技創新聯盟創建中成績突出,年終考核優秀和良好的,分別給予10萬元、5萬元經費獎勵。
『獎勵資金並不多,但這是引領、是方向,當這項工作真正開展起來,各縣區的收獲,就遠不是這點獎金可以比擬的了』市政府主要領導如是說。
隨著工作的展開,面對科技成果引進、定向課題研發等具體事宜,一些短板開始顯露出來了。
要搞科技創新,研發資金的投入是必要的!且不說發達國家和地區研究與實驗發展的資金已佔到GDP的30%甚至50%以上,就我省而言已經把2%作為『十三五』的硬性指標,而我市2016年僅為0.17%,可謂少的可憐!其中很尷尬的原因是我市自1999年以來財政科技經費投入為零!
痛定思痛,以往鑒來。
意識到此,經五易其稿、三次會議討論, 2017年9月我市出臺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實施。『見血』——設立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專項資金,資金額度為1000萬元,主要用於科技成果的引進轉化落地和產業化的集成示范與再創新、我市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的研究應用和產業化開發、科技人纔隊伍建設、高端創業團隊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創新聯盟建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國家(省)重大科技項目配套資助等。
『重點支持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產業集團、知名企業來本市創辦或共建設產業技術研發機構,對符合國家、省要求建立並認定的各類科研機構(中心),將給予100萬元、50萬元的項目研發資金補助』;『鼓勵高端科技人纔到我市創業投資,對帶項目、帶成果、帶技術來我市工作的高層次人纔,一次性至少給予50萬元的創業啟動資金並提供住房一套』等等。
『如果是袁隆平等團隊來雙搞科研、辦企業,給他一千萬也捨得!』這樣的口號表明了我市重視科技的決心和勇氣。事實表明,現在有的政策條款,我市已經走到了省內其他地市的前面。
從『築巢引鳳』到『引鳳築巢』,創建『科技產業聯盟』帶來了一系列良性連鎖反應,科技創新已成為雙鴨山驅動轉型發展全面振興的制勝法寶和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