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7日訊『國內最全的養生秘笈』『不能不轉,肯定包括你』……在微信朋友圈裡時常能看到這類型的『雞湯』,其中大多數人都是一瞄而過。但是,不少老年人對此深信不疑,熱衷於將『心靈雞湯』甚至謠言頻頻轉發給親戚朋友,即使慘遭屏蔽對待,但老人們仍每天轉發,鍥而不捨。
在市民李女士的微信朋友圈裡,幾乎都是這樣的謠言或『雞湯』。李女士每天給兒子至少轉發一條,遇到滿意的內容,轉發的數量就更多了。兒子不堪其擾,甚至將母親李女士的微信開啟了免打擾模式。即使如此,李女士每天這樣的轉發仍沒停歇過。
李女士的兒子稱,以前和老媽都是電話交流。而自從老媽玩起了微信後,剛開始兩人時常在微信裡聊天,交流起來很方便了。可是,最近老媽經常把一些五花八門的文章轉給他,最多被分享的文章類型都是與『吃』有關的健康養生類。『有幾次她轉發給我的文章一看就不科學,比如有的說兩種食物一起吃比砒霜還毒,一看就很假,我勸她不要相信這些,她雖滿口答應,但仍我行我素。』
一次家庭聚餐時,李女士更是拿出手機,在親屬圈裡轉發了多條類似『什麼食物晚上食用猶如慢性自殺』的文章。李女士的兒子很苦惱,勸老媽不要輕易相信這些謠言。但李女士卻覺得不管是真是假,分享給大家,不會遭受損失,萬一是真的呢,也算給大伙提個醒,是好事兒。兒子不能及時回復甚至將其母親的信息屏蔽,李女士也沒覺得不礙事。『孩子工作忙,沒時間回我信息,但希望看到我給轉發的養生知識,讓孩子感受到我對他的關心,就足夠了。』李女士笑著說。
『朋友圈科學』霸屏父母的朋友圈,不少子女也跟著『深受其害』,甚至還被要求跟著他們一起『學習』。市民周女士就時常接到母親看微信的電話提醒。『母親總喜歡在朋友圈裡轉發一些文章,還要求我跟著一起看。有時沒有及時回復,她還會打來提醒電話,雖然我勸說了好幾次,有時甚至不歡而散,但母親朋友圈的文章仍舊沒停。』周女士搖搖頭說。
漏洞百出的謠言,為什麼父母卻輕易相信呢?記者調查發現,有些消息內容大多掛上『著名專家,權威人士』的頭銜,乍一看,既科學又嚴謹,仔細分析也真假難辨。退休在家的崔大伯閑暇時間喜歡刷個微信,在朋友圈看到養生文章,崔大伯也按耐不住要轉發一下。『現在都手機不離手,朋友圈幾乎成了親戚朋友間緊密溝通的媒介,也是最方便了解信息的地方。看到這些養生文章,隨手轉發給親戚朋友,也算是一種問候。即使文章的內容不一定科學,但至少想要提醒他人注意身體的心情是真切的。』崔大伯說。
一邊是無可奈何,另一邊是樂此不疲。記者就此問題諮詢了市青少年心理研究會會長餘波,餘會長提到了一個詞:『焦慮』。餘會長說,熱衷轉發養生類『雞湯』的老年人一般處於體弱多病,生活較為封閉的狀態,子女平時聯絡少,以轉發文章的方式與子女建立一種聯系,變相說就是為了求得關注。對於有此問題的老人,心理上存在一定焦慮感,子女們能做的就是多解釋、多關懷、多包容,幫助老人調整心態,找到晚年『依托』。而一味地屏蔽、不回復這樣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既傷了父母的心,也是不負責任的做法。要在尊重父母的前提下,理性與包容。